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好转,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这背后有“老天爷”的帮忙,更有一场建设生态省的“全民运动”助力。
2005年,是我省生态省建设全面进入推进阶段的第一年,也是“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攻坚年。
这一年,省委、省人大、省政府有关生态省建设和环保工作的会议就达15个,重要领导批示230件。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五年里,全省各级环保系统收到群众来信来访15万余件。全社会关注环保、监督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年,省财政安排了17.8亿元用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和治理,同比增长100.7%,投入力度和增长幅度超过了建国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
这一年,全社会掀起了节约之风。一部《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确定了浙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9大行业共430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制造”项目被“封杀”。各地积极创建生态示范区、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企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行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的创建如火如荼。
经过一年的努力,钱塘江流域污染物排放超标企业的限期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削减氨氮排放量9100吨;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临海水洋医化基地重点监管区摘去了“污染帽”,长兴县铅酸蓄电池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基本通过了“摘帽”验收。通过技术改造、关停转迁、增添治污设施等措施,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水泥、冶炼和造纸等8个重点行业和710项重点工业污染整治项目治理效果显著。
国人喜欢说“人定胜天”,可现实一次次教会我们必须对自然抱有一份敬畏。2005年的水环境改善,也不可否认“老天爷”帮了忙。2005年1至3季度降水量较2004年同期增加21.4%,降水量达正常年份水平。降水量增多,水体稀释和自净能力便增强。而2003年、2004年,由于降雨量偏少,气温偏高,河流径流量减少,水体稀释和自净能力下降,使得全省地表水环保形势非常严峻,2004年夏季钱塘江下游发生的大面积“水华”现象,就是水环境污染与特殊气候条件相结合的集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