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吃与全民健康之间的关联,使得它成为一个社会课题,但是饮食爱好,纯粹是个人习性。有人重健康,有人讲口味,政府的管理从哪入手呢?
对吸烟的管理可做例证。吸不吸是人的自由,但是所有的烟壳上都注明了吸烟有害健康。现在美国,所有的食品上都注明了食品所含的热量。
2004年4月,麦当劳前掌门人因心脏病发去世。5月中旬,一部名为《给我最大号》的纪录片在美国开始上映,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亲身做了30天只吃快餐的实验,他的结论是,一只炸鸡腿等于60支香烟的毒性。《给我最大号》在美国被冠以“拯救你生命的电影”的荣誉并获奖。虽然这种结论过于极端,但其影响使得快餐公司宣布取消“特大号”食品的销售,并推出了更为健康的成人“快乐餐”。
李铎的家在澳大利亚,妻子女儿生活在墨尔本,对于澳大利亚在引导居民的饮食习惯上所花的力气,李铎感同身受。
六年前的一天,正在墨尔本读九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中三年级)的女儿突然对李铎说,她再也不吃麦当劳的汉堡包了。李铎很惊讶,此前女儿对麦当劳情有独钟,怎么劝也听不进去。原来,女儿所在的学校开设了《食品营养课程》,课上老师让每个同学自己动手做实验,从汉堡包中提取油份,一个实验下来,女儿目瞪口呆,从一个汉堡包中提出了半杯白花花的油。
在澳大利亚的各大媒体,有关饮食健康的报道五花八门。“电视里会现场直播动脉硬化的病人尸体解剖过程,医生像挤黄油一样从病人动脉里挤出大量脂肪,这种过程让我都觉得恶心,我想对电视机前的绝大多数澳大利亚人会有很大触动。”李铎说。
40年前,澳大利亚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67%,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罪魁祸首是全脂奶及其制品(黄油、奶酪等)和动物脂肪,从此政府开始下大力气改变澳大利亚人的饮食习惯,经过科研、媒体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效果非常明显。澳大利亚人不再拿烤肉流出的油来抹面包吃了,人工黄油也逐渐取代了黄油,现在澳大利亚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下降到总死亡率的43%,最初国家每年要花费90亿澳币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现在这笔费用逐年下降。
因为不良饮食习惯,眼下的中国也正在面临类似的问题。以糖尿病为例,1979年,糖尿病在中国实为罕见,到今年,糖尿病人升至4000万。“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就是现代高热量的膳食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国家在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上应该负起责任。”
之所以讲政府的“可为”,是因为在商业社会,老百姓很难区分可信赖的科学知识和商业活动的诱导。美国在这方面就有过深刻教训。美国人关于食品的错误知识多来源于商业广告,当时美国每年花费在所谓保健品的款项高达50-100亿美元,导致了维生素片的滥用,不合理的减肥膳食等等,因此美国营养学界呼吁:需要建立一个权威的膳食指南来引导公众遵循正确的饮食习惯。
1992年,美国农业部终于向民众公布了“食品指南金字塔”,到2005年初又推出了12款适用于不同人群的“食品指南”,而美国政府每年用于宣传“每天5份蔬菜”计划的开支就有110万美元,到目前为止已有23%的美国成年人达到这一标准。
“现在中国老百姓在吃这个问题上就非常盲目,”李铎举例说,广告里鼓吹喝牛奶好,大家都疯狂喝牛奶,广告说中国人要补钙,就全民补钙。实际上,牛奶中的饱和脂肪酸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的升高,喝牛奶要适量。至于补钙,其实中国人很少缺钙。西方人肉食多,肉食中的磷成分高,它会让钙排泄出去,容易造成钙的缺失。但中国人吃牛羊肉少,豆制品多,也常煲骨头汤喝,一般不会缺钙,补钙反而会造成钙镁比例失衡,对身体造成其他危害。
去年,有46位知名专家学者联名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呼吁营养立法,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现状。专家们同时算了一笔账,每投入1元资金进行社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仅此一项就可每年节省医疗费用7至8亿元。
日本在1947年经济极端低迷的情况下采取了国家干预营养的措施,颁布了一系列营养法规,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除了营养立法外,建立稳定的营养专业人才队伍也是关键所在。日本人平均每300个人就拥有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营养师,而我国目前所有的营养师加起来也不过2000多人,平均每65万人才拥有一位。
“社会上有一种对于健康的最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健康是最前面的1,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后面的零再多也是零。同样,对于国家而言,国民健康素质已经成为了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李铎认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国民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物消费,根据国情优化国民膳食结构。
今年10月,被称为“国际临床营养学界的奥林匹克”的“国际营养科学联盟第八届临床营养大会”将首次在中国举行。会议的地点就在杭州。会议的主题是:食品、健康与经济发展。“此前七届分别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这次来到中国,对提高中国国民健康素质将是一次契机。”作为大会的秘书长,李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