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

在杭州触摸兴盛于长江流域的古老雕版印刷技艺——

一把刻刀,雕琢千年光阴

  一方桌子正对窗户,光线明亮。其上放着切割垫板、梨木板、十几把刻刀,四处散落着木屑……

  长江文化考察队第三路来到了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的工作室,连同他的儿子黄捷成,这里一共4个同事。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人最著名的发明之一。这门古老的技艺,诞生于9世纪末唐五代时期,以杭州和成都——长江流域的两座大都市为发展中心。1000多年后,在杭州,黄小建用雕版印刷术创作了《湖山胜概》《唐女郎鱼玄机诗》《一叶西湖》等作品,以古老的技艺讲述着文明的历史。

  雕版印刷进入大盛时期是在宋代,以长江流域为最。长江上游的成都,诞生了以官方刻书为特色的蜀刻本。《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资治通鉴》等大部头官修史书都在成都刊刻。

  顺长江而下,杭州是另一个中心。

  “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这是有记载的。”说起雕版印刷这门技艺的历史,黄捷成如数家珍。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他,师从艺术史学家范景中。毕业后,他拿起刻刀,继承了父亲黄小建的事业。

  作为南宋都城的杭州,雕版印刷业独领风骚,诞生了众多瑰宝,传承至今。廖莹中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临安陈宅书籍铺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等书籍,流传千年不坏,至精至美,现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宋代长江流域雕版印刷——尤其是杭州,何以如此之盛?在黄捷成看来,除雕版技术之外,优良的纸张和墨是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造纸技术发展,以竹子为原料的“竹纸”出现,而长江流域尤其江浙一带盛产竹子,北宋米芾就盛赞过越州竹纸。徽州墨也为长江下游雕版印刷业提供了质量保证。明代以后,人们仰慕宋版书“墨色如漆”,千年不褪色。

  越州纸、徽州墨……长江下游地区在隋唐以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文化事业繁荣,市场需求巨大,一流人才汇聚,再加上盛产上好的纸墨材料,自然成为最大的刻书中心。

  宋代雕版印刷的巅峰代表,临安陈宅书籍铺的《唐女郎鱼玄机诗》占一席。这部作品刀法精到、墨色晶莹、欧体字清秀婉约,曾在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精品大展中亮相,与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文津阁《四库全书》等共同展出。

  黄小建也曾致敬,亲手刻过一版。

  上世纪70年代末,20岁出头的黄小建进了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木版水印工厂,跟着老师傅学习雕版、水印等技术。

  后来工厂撤销,但黄小建一直没放下这门技艺,还去南京、扬州、天津等地向老师傅学习,逐渐融合了各地的刻印技艺。

  2003年前后,有几个藏书家找上门来问:这本书能不能刻?黄小建一看,正是复印的《唐女郎鱼玄机诗》。于是他先刻了一段文字,对方经过一番对比,说可以。

  《唐女郎鱼玄机诗》字体是清秀的欧体小楷,黄小建先是一笔一笔“复制”下来。因为雕版的第一步,就是把文字、绘画在纸上描下来,再反贴到木板上、下刀。黄小建学习山水、花鸟绘画和书法多年,“我还是有点功底的。”他说。

  六个月后,刻完了,中国美院范景中教授为本书写了题跋,黄小建一并刻板付印。可惜的是,2021年邻居家失火,殃及黄小建的房子,这批书版付之一炬。这一版一共只印了七八十部,藏书家们私下收藏、赠送。

  2009年起,黄小建闭关六年。他的目标是复刻《十竹斋书画谱》。刊刻这部作品的明代徽州商人胡正言使用了“饾版”(后衍化成近现代的木版水印)技术,这是一种多色套印技术,将一幅画分成多块木板,相同颜色部分在同一块板上。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得彩色印刷成为可能。

  黄小建每天6时30分起床,一天里除了吃饭就是在雕版,一直到晚上10时30分睡觉。六年后,2000多块印版,复刻终于完成。“那是我凭一己之力,从头到尾完成的,是对一个人毅力的考验。”黄小建说。

  2018年,黄小建着手复刻《湖山胜概》。这部诞生于晚明时期的作品,以诗书画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当时杭州吴山上的“十景”。黄捷成的介绍最通俗——那是明代关于杭州的“小红书”,分享美景和旅游攻略。

  《湖山胜概》只有12张图、70多块木板,但画面细致,笔触像头发丝一样多而密,不仅刻起来难,印起来也很难。历时2年多,黄小建才最终完成。

  随后,黄小建又把目光投向《十竹斋笺谱》。明代刊刻时,胡正言运用了“饾版”“拱花”两项技术。“拱花”是一种不着墨的雕版印刷方法,以立体凸起的线条表现花纹,与画面中的花草虫鱼相映衬,惟妙惟肖,但几近失传。

  黄小建第一次见识“拱花”,是2008年西泠拍卖会上一本由北京荣宝斋于新中国成立前翻刻的《十竹斋笺谱》。当时他震惊了:“雕版印刷技术曾经达到这个地步,不得了。”反复试验、反复失败,直到从石碑拓印的方法中,黄小建想到了干印的方法,最终在7年后再现了《十竹斋笺谱》的“拱花”。

  黄捷成说,明代“拱花”这一技艺在不同城市之间流传,展现了长江流域各个城市之间技术交流的频繁,也展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在明代晚期走上了一个高峰。

  从宋代到今天,一千年来,雕版印刷技艺在黄小建父子这样的匠人手上代代流传。一把刻刀、一块梨木,雕刻着长江水一样漫长的时光。 (本报记者 宋浩)


浙江日报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 00004 一把刻刀,雕琢千年光阴 2024-11-01 27163738 2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