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新华社记者随笔——

义乌老板娘的新本领

  新华社杭州2月25日电 (记者 袁震宇) “你好”“Bonjour”“Hola”……网上热传的一段视频里,浙江义乌的老板娘张吉英无缝切换各国语言,如数家珍介绍自家商品。

  在义乌市场做了20年雨伞生意,张吉英从没想过,自己可以流利“说”出那么多种外语。支撑她的,是义乌国际商贸城推出的商品贸易领域大语言模型和新升级的Chinagoods AI智创服务平台。

  商户将录制好的中文视频上传平台,可转化成30多种语言的版本,输出时还会根据发音调整嘴型。这是“买全球卖全球”的义乌在AI技术赋能传统贸易上的最新探索。

  用这一平台做了1分钟的视频,却火爆出圈,张吉英在三个月内新增五六十位外商伙伴,还有不少三四年没联系的外国客户来要求发新商品。

  早期在义乌做外贸,中外语言不通,交流要靠计算器上按数字。“现在他们会用各种数字化工具获客、报价、接单。”一名德国客商感叹于生意伙伴的新面貌。

  这项技术投入应用之前,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的义乌,商户没法精通每种语言,交流不畅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业务拓展。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迅猛发展的数字经济,义乌的传统经营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但正如历史上每一次迎接挑战,义乌的回答都是:不断创新探索。

  人多地少、土质不宜种植,义乌人便以经商为生存之道,用当地产的红糖交换商品,是为“敲糖帮”。改革开放以来,有形的义乌经历了小商品市场的五次迭代,无形的义乌见证了从一般贸易到旅游购物贸易再到市场采购贸易的发展历程。

  21世纪初,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义乌的大多数商户却不懂外贸、不会电脑。再加上全国与之类似的市场非常多,同行竞争激烈,以至于有人断言义乌市场活不过新世纪的头十年。

  这“成长的烦恼”,突出反映在体制机制的不适应——外国人居留、商户融资、出口通关,义乌这个县级行政单位的治理能力如何跟上发展的步伐,亟待改革破局。形象的比喻是,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国家层面和浙江省均出台一系列政策,蹄疾步稳扩大当地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助推义乌持续实现超常规快速发展。

  打“创新牌”、走“开放路”、吃“改革饭”,终于成就这座小城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的蝶变。2023年,义乌进出口总额达5660.5亿元,进口出口逆势双增长。

  当前,义乌在全球范围运营布局海外仓210个,正从国际贸易全链路入手建设数字贸易平台,提供一站式数字化选品、交易、通关、结算等服务。

  有了科技赋能的新本领,谈起龙年的发展,义乌老板娘自信满满。张吉英希望借助AI数字老板娘的功能,进行全天24小时的多语种直播,与客户沟通的渠道更通畅,市场机会更多。

  义乌虽小,可观世事。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创新永不停步的一个例证。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义乌老板娘的新本领 2024-02-27 26674559 2 2024年02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