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村村建工坊 增收有良方

桐庐:“共富工坊”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方 元

  采摘、装筐、装车、码货……秋冬时节,桐庐县百江镇小京村“杭蔬基地”里几十位村民在田地间忙得不亦乐乎,现场一派火热景象。

  “我经常到‘杭蔬基地’来干活,平时家里就我一个人,既补贴了生活也能打发时间。”71岁的邱根来是小京村的低收入农户,自从2021年10月份村里成立了“杭蔬基地”共富工坊,包括他在内的20多名村民就经常参与翻地、种植、疏通沟渠等工作,累计增收超过5万元。

  小京村以党建为纽带,以村企抱团为抓手,集合村集体、农户、企业等各方资源,不断推动“杭蔬基地”共富工坊高效化运转、规范化管理、常态化运营,打造出产村融合新格局。同时,积极探索“云上农场”共享农田建设,提供单垄认领、体验种植、送菜上门等客制化服务,以订单农业与认养农业新模式,提升农业产业价值。目前,小京村已根据客户需求试种精品菜园10亩,预计可实现30余万元收入。

  在“杭蔬基地”基础上,小京村、东辉村、后河村组成的小京片区“京喜农场”以村集体带头主导、农户商户承包的组合型结构进行运营和管理,打通“要素保障”“科技赋能”“销售渠道”等重点环节,以“租金+薪金+股金”的“三金”模式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类似于"杭蔬基地",近年来,桐庐县聚焦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找准“企业有订单需求、农民有增收呼声、村社有闲置资源、产品有市场前景”结合点,在村民“家门口”打造“共富工坊”,串起“村企民”红线,既解决企业招工难题,又带动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增收。目前,已引导16家企业参与“共富工坊”建设,累计建设“共富工坊”171家,吸收就业人数5651人,低收入农户771人,人均月增收2699元。

  同时,桐庐县还深化校地党建融合,与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县商务局一起打造杭商创客“共富工坊”实训基地,目前,基地直播分为帮扶助农和非遗产品直播、跨境直播、萌宠全链直播、新媒体内容输出、产教融合直播等5个赛道,已累计举办培训60场次,培训人员达1300余人次。

  钟山乡是浙江省蜜梨之乡,全乡蜜梨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种植蜜梨的农户有360多户,年产量1.2万多吨,年总产值1.4亿元。如何实现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使蜜梨产业逐渐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引擎?蜜梨工坊应运而生。

  总投资520余万元,占地2420平方米的蜜梨工坊涵盖农事体验中心、梨膏工坊、梨膏生产线等,通过开发梨膏等蜜梨衍生产品,做大做强钟山乡农特产品品牌,带动村集体每年保底增收30万元,带动160余户百姓增收,每户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

  横村镇阳山畈村有150多年的种桃历史,具备深厚的桃产业优势,聚焦增进民生福祉,阳山畈村党总支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打造“蜜桃红”共富工坊,组建“包销到人”工作队,走“订单式”产销新路,实现桃子“按斤卖”到“按个卖”的转变。该工坊成立以来,已吸纳阳山畈及周边村50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人均月增收3500元,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40余万元。

  阳山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包洪弟说:“接下来,我们将借助‘田园牧歌’党建联建带动效应,进一步做足‘桃文章’,做活‘桃经济’,不断拓宽‘甜蜜致富路’。”

  在富春江镇大庄畲族村富安嘉苑小区“喜乐·巧手”共富工坊,一群村民正在穿针引线、做帽子球、串珠结,一片繁忙景象。“有了共富工坊,我们能在家门口做事,做饭、接娃、赚钱都方便了,心里开心极了。”村民们说。

  据介绍,“喜乐·巧手”共富工坊通过明确“坊长”和“红色管家”岗位职责,强化落实“三个一”联系制度,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形成“村集体+企业+农户”共赢的“大庄致富经验”。自工坊运行以来,带动农村高龄老人、带小孩居家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业12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4万元。接下来,该工坊将牵线搭桥,借助人大、妇联等力量,对接更多企业、平台,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将生产线搬到安置小区,流动派单,开展技能培训,做到送项目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

  “自从有了百匠艺术街区共富工坊,老街上的手工艺人、业态商铺和往来游客越来越多,成为江南古村落的热门打卡地。”深澳百匠艺术街区党支部书记严森彪兴奋地感叹道。

  “深澳百匠艺术街区”共富工坊利用将村落古建改造为匠人工作室、文创店铺等方式,盘活乡村闲置资源,以入股形式招商,引进手工艺、文创设计等业态共计60余家,为归乡工匠创客提供创业平台。随着业态陆续入驻,为村民业主带来房租收入,通过优先招募低收入村民参与业态装修、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的方式,带动灵活用工,增加低收入村民零散用工收入。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带动了村内民宿、农家乐、农特产品等行业的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多机会。

  桐庐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共富工坊”建设要求,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群体劳动力的客观实际,合理统筹学校、镇村、商会、企业等资源,积极培养人才、培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以党建联建为依托,不断放大工坊平台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村集体增益。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桐庐:“共富工坊”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4-01-04 浙江日报2024-01-0400013 2 2024年01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