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创新打造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
海上开来265艘“文明船”
记者 尤畅 黄宁璐 见习记者 吕凌棘 通讯员 徐萍波
本报讯 (记者 尤畅 黄宁璐 见习记者 吕凌棘 通讯员 徐萍波) 东海之上,文明之花竞相开放。9月1日,记者从舟山市“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建设现场推进会上获悉,自去年6月启动建设以来,该市已建有“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265艘、实践中心4个、实践站点31个;累计开展群众性文明实践活动9600余次,惠及群众约35.6万人次。
当前,我省各地正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拥有各类渔船6500余艘、海上从业人员近20万的舟山,立足市域实际,创新打造“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把志愿服务从陆上延伸到海上。一艘艘交通船、渔政船、渔民船……变身海上流动图书馆、海岛老人服务队、理论文化大篷船等,精准开展政策宣讲、文艺服务、代办代缴、送医上门、人文关怀、助老服务、生态环保等流动服务,满足了小岛群众的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共享“一个也不能少”。
“我们每次出海都主动将海上生活垃圾以及打捞的塑料等带回港集中处理。”浙普渔68567船老大黄峥说,他的船成为“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号”之后,除了带头做好海洋生态环保,还在矛盾调解、文明守法等方面作示范。普陀区创建的“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号”在当好“海上清洁工”的同时,还成立“海上老娘舅”志愿服务队,调解矛盾纠纷,为渔民挽回经济损失。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全区未出现一起因海事、渔事纠纷引发的海上恶性群体性事件。
“‘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不是简单的送服务,而是在不断满足小岛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舟山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普陀,120艘“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号”已扬帆起航,编织出文明实践的海上网络;在定海,“美之声合唱团”等十余支志愿者团队每月数次奔赴12个悬水小岛,为留守老人送去关怀;在岱山,“垃圾不落海行动”已见成效,25艘渔船被评为“垃圾分类先进船”,76人次获评“优秀净海员”,共计回收利用海上垃圾百余吨;在嵊泗,16艘“新时代文明实践号”已赴偏远小岛开展各类志愿行活动50余场,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在“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引领下,文明新风吹遍海岛。目前舟山165个海岛乡村已经有147个创成了县级以上文明村,来自海岛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达3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