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财税

税助乡村“万千蝶变”奔共富

——看“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税务的积极作为

  盛夏时节的湖州市德清县青山隐隐,碧水迢迢。漫步在一条名叫“国税环湖南路”的乡村大道上,远眺清波荡漾的对河口水库,一幅山清水秀、景美人和的乡村生活新图景展现在眼前。

  20年前,为了保护好对河口水库这口德清人的“大水缸”,对河口村先后关停了所有的竹拉丝厂、小竹笋厂、萤石矿厂和养殖场,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蚊蝇黑压压”典型的“脏乱差”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群山环抱、推窗见绿的生态村、网红村。

  循迹溯源,二十年山乡巨变,始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今,千般姿态、万种风情的美丽乡村,在浙江广袤大地上实现“万千蝶变”,描绘着诗画村庄的“万千气象”。

  从2003年至今的20个年头里,浙江税务部门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倾注税务力量参与“千万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先后从省局机关选派8位优秀干部担任德清县对河口村“驻村指导员”,派出8名农村指导员帮扶仙居县乡村建设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探索出一条税务助力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共富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税助乡村“万千蝶变”奔共富

——看“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税务的积极作为

记者 秦正长 通讯员 虞立教 陈 静 张天成

  一脉相承,共建乡村善治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至关重要。

  自2009年开始,原浙江省国税局与仙居县淡竹乡开展结对帮扶,先后帮扶过下陈朱村、石盟垟村、油溪村、尚仁村,国地税机构合并后,新成立的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税务局成为省级结对帮扶仙居团组组长单位。2021年,结对帮扶村调整为白塔镇上叶村,浙江省税务局成立省市县三级税务部门基层党组织、白塔镇党委、上叶村党支部五位一体的“税美上叶”党建联建体,通过基层组织共建、特色产业共育、为民实事共办等协同机制,助推白塔镇上叶村“未来乡村”建设。

  而在帮扶德清县对河口村的过程中,浙江税务部门建立了与对河口村“两委”共同办公、共商要事、共决大事、共解难事的“四共”机制,深度参与村庄发展规划、村规民约制定,共商“村之大计”,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关键。”第七任浙江省税务局驻村指导员、现浙江省税务局国际税收管理处副处长林旭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通过充分发挥税务职能优势,不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解锁浙江农业农村共富密码。”

  在结对帮扶过程中,浙江省税务局坚持深入一线察民情解民忧,让结对帮扶帮到村民的“心坎儿”上。自2004年起,省局负责同志每年都到对河口村开展一线调研,组织召开村干部和村民座谈会及现场会60余场,走访农户千余户次。从兴修公路、建设自来水厂、厕所革命到搭建农产品购销渠道,通过一次次促膝长谈、宣传动员,每个阶段村民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诉求成为村里共识,形成了“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的良好氛围。在仙居县,省局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结对帮扶村逐一走访,详细了解村情、村貌,了解农户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积极帮助结对村理清发展思路,谋划帮扶项目。在脚踏实地的帮扶岁月中,村民的幸福成色日益彰显。

  一路通达,共绘美丽乡村

  “以前路又陡又窄,建筑材料运不进来,就盖不了新房,农产品出不去,也就没有收入,”提起“国税环湖南路”,德清县对河口村50多岁的老村民茅福根回忆道,“我们脱贫致富的时间,就得从这条路修好时候算起。”

  2004年,第一任驻村指导员来到对河口村时,公路狭窄泥泞,特产出不去、物资进不来,狭窄蜿蜒的山路阻挡了村民致富的脚步。浙江税务将拓宽公路作为结对帮扶的“先手棋”,2004年至2006年期间,与当地政府一起投入300多万元,重新修筑了对河口至银子山的公路,将原来只有2米多宽的蜿蜒山道改造成6米多宽的水泥路。

  路宽了,特色农产品的销路也宽了;路好了,致富的项目也多了,这条“国税环湖南路”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路、产业路。据悉,历任指导员驻村期间持续实施公路拓宽和林区道路建设工程,先后拓宽了乡际衔接公路和6条林区道路,为当地竹业生产、运输、增收做出巨大贡献,惠及林农320余户。2022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03年增长9.25倍。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仙居县淡竹乡林坑村。林坑村位于仙居西南角,背山面水,犹如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桃花源”。该村地理位置偏僻,当时进村道路是一条仅容一辆车通行的小路,两车交会就会造成拥堵。“桃花源”无人问津,交通问题成了化解林坑村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

  2019年,浙江税务驻村指导员与当地村“两委”负责人一起组织立项,以县道标准对进村道路义昔线进行拓宽,总投资近4000万元,建成后路基宽度达6.5米,路面宽度达6米。交通便利后,藏在深山的林坑村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走上了一条发展旅游休闲经济的致富道路。

  “路修好了,来林坑村旅游的多了,山货也能运出去销售。这不仅仅是一条进出村的道路,更是村民们的致富路。”林坑村党总支书记蒋坚军高兴地说,红薯干、笋干、茶叶等农副产品从山里运出,被销售到全国各地,为村集体直接增收近6万元。

  一湾清水,共话税民同心

  对河口村位于德清县西部,对河口水库水源保护区内。村内环境整洁、街道干净如洗,美丽庭院错落有致,“山乡水村,幸福源头”便是对其最贴切的描述。

  然而,20多年前,对河口村曾经的“脏乱差”,一度严重威胁着德清人民的饮用水源——对河口水库。

  2003年“千万工程”实施后,浙江税务部门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和村“两委”,痛下决心关停竹拉丝厂、扇厂、萤石矿厂等近20家污染严重企业,推动将水源保护写进村规民约,并设立“水源保护奖”,用于奖励治水护河的村民,出资建造小型自来水厂1座、净化蓄水池11个、铺设管网8.25万米,切实解决了1450余户农户的饮水和田地灌溉问题。其后,从改水改厕、村道硬化到绿化美化,历届指导员和村民一道积小胜为大胜,不断修复生态、重塑环境,生态村逐步成为网红村。

  “正是税务部门的‘贴身’指导,给了我们‘壮士断腕’的勇气。”对河口村村委委员马腾伟介绍道,“我们逐步在‘小山村’里造出了‘大景区’,村集体经济也有了可观的提升。”2020年,对河口村被浙江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为“浙江省善治示范村”,2022年成功入选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

  紧靠仙居韦羌溪的石盟垟村十几年前是出了名的“破烂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到溪里,垃圾漂浮在溪上,村里总有难闻的味道。2011年以来,驻村指导员与乡政府同心协力,把治污水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主抓手”,以“污水要纳管,人畜要分离,清水要流动,垃圾要减量,见缝要插绿”为目标,制定了10条“绿色公约”,让村民成为“绿色主体”,自发维护韦羌溪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其后,1600平方米的树林被种下,生态湿地修建完成,村里难闻的味道渐渐消散,韦羌溪边开始变美,村里住户比2011年增加45.6%。“水清村美是税务部门大力帮扶的结果。”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日近说,“现在石盟垟村依靠生态资源优势,发展起了农家乐,在特色旅游之路上走得更稳健。”

  近年来,随着以环境保护税为主的绿色税制逐步成熟完善,加上各项税费支持政策出台,浙江税务部门在助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从税惠赋能正向激励,到优化流程精准服务,护航一座又一座乡村“向绿而行”。在仙居县林坑村,当地抓住生态环境优势,以村集体名义注册成立仙居那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餐饮、住宿、手工制品热火朝天地发展,开票量等税收业务需求与日俱增。税务部门在林坑村打造家门口的税务“微厅”,通过乡村税务顾问和共富生活委员面对面指导,持续开展税收优惠政策、网上办税操作指引宣讲。“以往我们到城区办税大厅往返要花费近两个小时,现在既可以网上办税,又有‘乡村税务顾问’上门辅导,可方便啦。”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蒋文翔表示。

  一方热土,共享点绿成金

  “回馈家乡、建设家乡,一直是我的理想。”今年大学毕业的对河口村村民王镇舟在当地税务部门建议下,回到家乡创办民宿。“在民宿施工期,税务部门和村委还多次现场查看建设进展,帮助协调装修资金、审批手续等难题。”指着崭新的“依山对河”民宿招牌,王镇舟心里充满了感激。“我的经营方向,就是主打优越的生态资源和质朴的乡里风情,再结合一些休闲项目,一定能让顾客流连忘返、生意兴盛不歇。”

  实现圆梦创业的小王只是税务部门助力结对乡村“景美人富”的缩影。近年来,浙江税务部门坚持“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利用税收大数据,致力于解决制约结对乡村经济发展、村民“急难愁盼”问题,帮助、引导当地乡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电商和乡村旅游,助力结对乡村实现从“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到“端稳绿水青山‘金饭碗’”的华丽转身。

  “因地制宜、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从整治村容村貌到打造美丽庭院,再到全村发展特色民宿,这是浙江省税务局派驻农村指导员、仙居县上叶村第一书记钱云潘对税务实践“千万工程”的感悟。“从背靠神仙居景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出发,上叶村在前期环境整治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谋求农旅融合发展。我们税务部门立足发展所需,把更优惠的政策、更精准的服务、更便捷的办税体验带给村民,为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建设注入力量。”

  筑梦青山绿水间,美丽乡村展欢颜。在“千万工程”指引下,20年的帮扶“税”月绘出一抹又一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幸福成色。截至2022年,对河口村以板栗、茶叶、竹制品等农产品经营的市场主体超过100家,开设民宿15家,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上叶村入选全省首批100个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31.5万元到65万元的跃升。林坑村以村集体名义注册成立仙居那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摘除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荣获“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称号。石盟垟村完成农房改造46户115间,成为新农村改造典范。尚仁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带动周边农户出售农产品300多万元……

  江山如画今胜昔,一张蓝图绘到底。当前,浙江正构建“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千万工程”新画卷。浙江税务部门将切实扛起“千万工程”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的使命担当,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税务总局党委和浙江省委部署要求,持续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高质量推进税收现代化的动力,持续接力“千万工程”的税务实践,发挥税收职能优势,不断将“绿色税收”的税费红利转化为绿色发展的优势,深化乡村产业、人文、文化、生态、组织五方面“振兴”,以税收力量打造更多“共同富裕”的乡村样板。


浙江日报 财税 00009 税助乡村“万千蝶变”奔共富 2023-07-27 浙江日报2023-07-2700004;26018035 2 2023年07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