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远隔重洋的炎黄子孙因他而凝聚

黄帝之祭,缀于山水活在民间

  清明、重阳,缙云鼎湖峰,人们在此祭祀轩辕黄帝。

  自恢复祭祀典礼以来,祝丽就在这片景区服务,至今已经20多年了。如今,每天9时50分,她参与组织的《轩辕赞》按时在黄帝祠宇前上演,向远方的客人讲述缙云和黄帝的渊源。

  传说,缙云是黄帝的名号,由此看,缙云氏族可谓黄帝的“直系血脉”。更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记载,要数司马迁《史记》中的一段话:“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缙云祭祀轩辕黄帝,成为了千年赓续的文化传承。浙江缙云与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形成了“三地共祭”的全国祭祀黄帝格局。

  一

  1998年,缙云的一支考察团到达陕西黄陵。考察团成员之一的项一中清晰地记得,考察团带去的一份礼物,让当地主人大吃一惊。

  这份礼物,就是李阳冰所书石碑的拓片,碑上篆书“黄帝祠宇”四字。

  缙云人都很熟悉,李阳冰是小篆书法家,更在唐朝时担任过一任缙云县令。他所写的这四个字如今重新镌刻在石碑上,竖立在祭祀大院入门处。

  阳冰石碑诉说着黄帝祠宇一段兴盛的过往——唐天宝七年,唐玄宗因缙云山出现“鸾鹤飞舞”“彩云仙乐”及“山呼万岁”祥瑞之兆而赐封“仙都山”,并敕改缙云堂为“黄帝祠宇”。

  到了宋元时期,“黄帝祠宇”改名为“玉虚宫”,当地的祭祀活动可谓登峰造极。由朝廷直接任命的主管“玉虚宫”的道士,被封为“五品”官衔。直到清朝末年,玉虚宫才毁于战火。

  迄今,许多人不敢相信,在远离中原的江南,竟有着这样深厚、悠远的祭拜黄帝的传统。

  1977级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生项一中,在此后的30多年里,和许多缙云的地方文化学者如王达钦等,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一直致力于挖掘和梳理当地的黄帝文化。

  “黄帝在缙云,可谓‘古籍有记,石刻有字,流传有绪,史脉清晰’。”项一中说,“历史研究梳理出的完整、翔实的史料,也是‘缙云轩辕祭典’在2011年得以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关键。”

  这不仅仅是一种古代仪式的恢复,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重、一次对文化的寻根。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中国人自古以来非常重视祭祀活动。轩辕黄帝是华夏各民族的先祖,历朝历代,都把对轩辕黄帝的祭祀当作头等大事,它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人文初祖”的尊崇与归顺,更以此彰显了祖脉的悠长和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渴望。

  一个细节很有意思。缙云黄帝祠宇内黄帝像的高度正是12.5米。当时,中国总人口是12.5亿人。12.5米的高度,寄托着全体中国人的民族向心力。

  1998年,缙云的黄帝祠宇重建落成,恢复祭祀典礼。

  2021年,仙都黄帝祭典成为浙江唯一由省政府主办的祭祀类活动,与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形成了三地共祭的全国祭祀黄帝格局。

  二

  7年前,台胞颜峻瑜第一次受邀来仙都参加祭祀轩辕黄帝大典。通往黄帝祠宇的一路上,他都看到乡亲寻根问祖的印记。

  黄帝祠宇内高12.5米的香樟木黄帝塑像,为1998年旅台同乡会和台属联谊会筹资47万元建造;可仰观鼎湖峰的“仰止亭”,由旅台乡亲李延品和舒寿福共同捐资重建;飞天广场边的葱葱树林,是缙云旅台同乡会时任会长胡治清将军,在2008年返乡祭祖时与大陆友人一同植下。

  巍巍鼎湖峰,不仅以其风景更以其黄帝的传说,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华人。他们从各省各地,甚至从欧洲、美洲、大洋洲远道而来。

  放大到整个历史来看,这种流动和凝聚,其实是一种常态,也是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奥秘之一。

  缙云黄帝祭祀最早的史料记载可追溯到两晋时期。永嘉(辖区范围包括如今的温州、丽水)太守谢灵运好游山观景。423年,他从永嘉辞官归乡途中,经过缙云山,停舟淹留,把所见美景和黄帝传说记录在《名山记》中。

  当时战乱频发,大量北人南迁。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王巍认可这样一种说法,这些衣冠南渡远离故土的人们,终于在缙云山中重建了这个精神家园,他们在此延续祭拜黄帝先祖的传统。

  时任缙云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柯国明回忆,早在黄帝祠宇重建落成前,他就多次看到村民自发前来,挑着沉甸甸的供品,虔诚地放在鼎湖峰下黄帝祠宇遗址上,进行祭拜。

  或许,这些质朴的百姓道不明黄帝的来历,但对先祖的敬畏与崇拜,始终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之中。

  2022年6月,浙商全国500强峰会在缙云举行。其中一项重要议程,就是祭祀轩辕黄帝。峰会结束后,有人说,“祭祀让我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每年,颜峻瑜也总能在祭祀大典中看到新的面孔。祭祀大典恢复的25年间,已有4000多名台胞来缙云参祭。他们的背后,各有一段段“寻根”的故事。2021年,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确定仙都景区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颜峻瑜已经选择在丽水留下,成为本地农产品品牌化的设计师。空闲下来,颜峻瑜喜欢研究姓氏文化。他告诉记者,每逢清明、重阳,家中都要祭祖,祭坛的牌位上写着家族的来历。

  黄帝祠宇建筑群的最后一座建筑“怀祖堂”,一棵参天的“姓氏树”从标记着“伏羲”“黄帝”的根茎处开枝散叶。每到此处,颜峻瑜总是久久伫立,沿着“颛顼”的枝干向左上方寻找。他在一支树杈的末端发现了自己的姓氏,这才欣然地笑了。

  三

  祭祀大典,沿用了古代祭祀祖先最高等级的“禘”礼。其中重要一项仪程是恭读祭文,柯国明多次参与祭文撰写工作。每一年的祭文皆有所不同,但在他看来,祭文的核心意义就是“报本反始”。

  他说:“恭读祭文,就是一次和祖先的对话,有感恩,也有倾述,倾述我们这一年又有了些什么新变化,得功思源,砥砺前行。”

  是的,在缙云,黄帝不只是神话传说,早已缀于山水,活在民间。

  一碗爽面、一杯黄茶,都与黄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闻名遐迩的缙云烧饼走向全球16个国家。大洋彼岸的烧饼师傅,也会将黄帝发明“轩辕饼”的传说,与外国友人娓娓道来。

  想要来缙云一游,更有多条线路可供选择:“非遗进景区之仙都有‘戏’”主题精品路线、“来缙云不止深呼吸——养身养心之旅”、“华夏之光 问祖轩辕”文化研学精品路线、“探寻黄帝文化”毕业研学之旅……

  2022年,黄帝文化入选省示范级文化和旅游IP。近两年,已举办多届的中国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连续在缙云举行,文化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祭典在线”“云上场馆”等新尝试,推动黄帝文化数智工程加速落地;黄帝文化IP“加盟”文创、美食、土特产,在价值转化中延续生命力;“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八项工程”正深入实施。

  在缙云县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厅内,20多年前出土的两条鎏金铜龙静静地陈列着。这是宋人为向黄帝祈求国运昌盛而制作的,投放在仙都步虚山上金龙洞中。它们上方,一条2022年刚刚出土的更为精致的“金龙”,跨越千年,散发耀眼的光泽。

  这两年的祭典上,“金龙”活了起来,被一圈奇异的“羽人”符号环绕,构成了仙都祭典的独特标志。

  祝丽想到了民间闹元宵时才能看见的“板龙”。那龙阵蜿蜒可达数百米,夜晚点着灿然的灯火,像从远古走来的神兽:“特别是那颗硕大的龙头,瞪着眼、张着嘴,有种黄帝那个时代野性、粗犷的美。”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黄帝之祭,缀于山水活在民间 2023-04-24 25657060 2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