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为基
让金华既美又富
本报记者 沈超
本报记者 沈 超
古朴的民居、清澈的溪流和多彩“鱼鳞坝”,为浦江县大畈乡上河村引来大量游客,年旅游收入超过3500万元。在十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带着“一江清水送下游”的使命,十年间,金华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浦江为例,自2013年浙江全面治水“第一枪”在此打响,全域51条支流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去年,浦阳江(浦江段)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金华市通过打响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解决了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顽疾,促进了产业调整和升级,并在治水、治气、治废等领域创造多个全省、全国“第一”,其中“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正向激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水十法”、农村生态洗衣房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十年来,金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荣获绿色中国特别贡献奖,“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金义都市区森林城市群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建设主体的国家级试点,义乌、浦江、磐安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唯一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落户磐安。
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由此打通。金华同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打造全流域农旅精品线10余条、A级以上景区村庄1939个,推动生态经济向美丽经济转型升级,努力走出一条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三生三美”的生态共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