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文章导航

湖州勇当绿色低碳发展探路者

风起南太湖 共谋绿碳路

  盛夏时节,太湖南岸,满眼皆绿。

  8月15日至16日,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将在湖州举办。大会期间,一系列活动将竞相亮相,包括开幕式、专题研讨、系列主题论坛和科创赋能活动。国内外院士专家和高端智库、龙头企业、金融业界2000多位代表,将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能源革命、减污降碳、CCUS技术、数字经济与低碳创新、低碳人居等领域展开研讨。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这座城市自带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自觉与勇气。

  这些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湖州倾力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并用智慧与担当创造了许多个全国“第一”“首个”“试点”“示范”。

  发展“创谷”经济,推出GEP核算决策支持系统,创新竹林碳汇收储交易……眼下,湖州正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改革,重构生产力布局,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以绿色低碳发展探路者的担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和样本。

  当下的湖州,每个人、每个村庄、每处河湖、每家工厂,正汇聚起绿色低碳潮流,把绿水青山变为最强动能,叩开未来之门。

创新制度供给 全域共享生态红利

  作为全国首个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近年来,湖州坚持立法、标准、制度、数智“四位一体”,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

  2016年,全国首部生态文明示范区地方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正式实施,从规划建设、制度保障、监督检查、公众参与等方面作出规定,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生态红线”更成为湖州各地发展的标尺。

  2018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发布,这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地方标准。以此为标志,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固化,建立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

  2021年,湖州又在全国率先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1+1”地方标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转化实现路径技术导则》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指南》,在巩固“两山”转化试点经验和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两山”转化。

  据统计,该市目前累计制定发布生态文明领域标准92项,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循环经济绩效评价导则等10项上升为国家标准,越来越多的“湖州经验”“湖州标准”走出湖州、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今年上半年,安吉县与德清县就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达成一致,位于德清对河口水库上游的昌硕街道、高坞岭村、石鹰村,通过保护好上游水源,每年可获得由德清县提供的生态保护补偿金。

  “我们领到了63万余元。”石鹰村党支部书记何丽燕说,这两年村里先后关停了6家竹拉丝厂,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纳管处理,建立了24小时水质检测站,不仅保护了流域的生态环境,也提升了村庄环境。“这笔补偿金将继续用于开展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作,让生态红利惠及全村百姓。”

  水源地跨区域联防共治,是湖州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又一创新探索。以空间规划编制、环境资源利用、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和考核评价等为重点,该市建立了覆盖八大领域的体制改革,切实发挥了制度的推动作用。

  推进生态文明数字改革。该市研究提出了“两山指数”,建设“生态大脑”,“守青山护绿水”在线实现部、省、市、区(县)四级贯通,其中,德清GEP核算决策支持系统、“两山银行”应用成为全省最佳应用;搭建“碳惠湖州”集成应用,实现与屋顶光伏、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绿色金融等多跨协同;建成“碳账户”核心底座,已为1.7万家企业建立信贷碳账户;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在线、浙固链“一码通管”、重点行业“特征库”成为全省试点。

生产力新布局 高质量发展绿意浓

  绿色,给了湖州突围崛起的勇气。

  这些年,当地聚焦绿色智造,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强劲的绿色增长极,成为全国首个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试点示范城市,连续两次获评国务院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沿着高质量的发展脉络,湖州以绿色标准为引领,不断完善以工厂、园区、产品、供应链等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还以数字化改革为方向,为全市3700余家规上企业精准画像,在全国首创“碳效码”。

  日前,走进浙江东通光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忙着操作生产车间的能源管理系统。“生产中,我们通过系统实时监测能耗,当能耗偏高时,就会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优化,让能耗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0%以下。”企业相关负责人陈龙介绍。

  像东通光网这样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在湖州还有47家,其总量已与工业大市苏州相当。同时,该市已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5个、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6家、国家绿色设计产品78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1家,均居全国设区市前列。

  在加大产业绿色化转型的同时,湖州还不断加大高新项目招引力度,编制了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汽车零部件招商目录,以及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全景图”,同时对原有“345+1.5”项目准入标准进行迭代,提升为“2345+节能减排”项目准入标准,严格项目准入。

  不仅如此,湖州还成立了“制造业战略咨询委员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钱旭红院士任主任委员,并成立绿色智造研究院,建立起以高端智库为支撑的决策咨询服务机制。

  随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湖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来越“绿”。2021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7.2%、62.0%、31.4%,较2017年分别提升7.3、20.3、6.3个百分点。

  向绿向新,当发展空间受限,湖州开始在山谷里做起文章。从2020年开始,该市在宁湖杭生态创新廊道上,布局弁山“云起谷”、西塞“科学谷”、阳山“时尚谷”、顾渚“画溪谷”和莫干“论剑谷”五座“创谷”,在绿水青山间布局前沿技术攻关、应用技术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全链条。

  如今,五大“创谷”已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172亿元。其中,西塞“科学谷”8月15日开园,这里已成为当地以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应用型科学装置为载体,集基础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赋能于一体的创谷平台。其中,已落地的中子源加速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先进同类科学装置,实现湖州科研重器的“零突破”。

  昔日风光山谷,今朝创业高地!绿水青山间,将为湖州的创新能力埋下一颗种子。

变颜值为价值

转化通道越拓越宽

  不久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18个新职业信息,德清县申报的“民宿管家”入围。

  “民宿管家”的转正,还得从名声在外的德清民宿说起。从2007年开始,该县依托良好生态资源,探索制度科学规范、产业链完善、区域整体发展、文旅深度融合、生态环保的民宿发展之路。此后,湖州加快打造“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农庄+游购”和“洋式+中式”乡村旅游模式,打响了“乡村旅游第一市”的品牌,去年乡村旅游经营性总收入居全省第一。

  在湖州,好风景带来好钱景的故事,已稀松平常。

  “两山”转化的路径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座山、一条溪、一亩竹林,一立方米空气,价值几何?过去无解的这个问题,也在湖州率先得到破题。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理念打造生态资源交易平台,2020年,安吉率先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建设,有效破解了生态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

  可变为资产的,不光包括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山里乡间的宅基地和空置民宅也被灵活纳入其中。

  “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湖州紧接着出台《湖州市全域推进“两山银行”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各区县探索形成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就在今年6月,湖州还发布《“两山银行”建设与运行管理指南》,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搭起一条标准化通道。

  生态经济化,为城乡均衡发展带来更多可能。目前,该市已累计存入各类生态资源点位550余处,策划形成项目205个,成功转化(即交易开发)抱竹山庄、“正大”淡水种业全产业链等项目39个,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200余万元,为农户增收33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800余个。

  绿色、低碳是共富的内涵,也是实现共富的有效途径。2021年湖州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1.65∶1,“两山”转化通道,已越拓越宽。

  “叫外卖,不要一次性餐具”“用电量、燃气用量基本都在第一档”“会用可循环利用的购物袋”“以公交、公共自行车出行”……当下,绿色低碳,已融入湖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浇灌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去年,湖州发布全市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报告。报告显示,湖州人在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服务、绿色素养等方面,都有亮眼的成绩。为引领低碳生活新风尚,该市上线了全省首个市级“碳普惠”应用“碳达人”,将居民安装屋顶光伏、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减碳行为,以碳积分形式核证为可用于交易、兑换商业优惠或获取政策指标的“碳惠量”。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点滴的减碳行动,不仅能带来更好的环境,还能收获真金白银的实惠。

  这些生动的故事,不断激发着340多万湖州人的行动自觉。这座绿色之城,正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赶超胜势,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绿色低碳共富格局正在形成。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风起南太湖 共谋绿碳路 2022-08-15 浙江日报2022-08-1500006;浙江日报2022-08-1500008;浙江日报2022-08-1500014;浙江日报2022-08-1500012 2 2022年08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