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70年矿区变身万亩工业平台
本报记者 余丽 通讯员 朱自强 柳陈胜
初夏,长兴旗滨节能玻璃有限公司内,一座10万平方米的厂房内,9条生产流水线正有序运转,经过钢化、镀膜、中空等工序后,一块块幕墙玻璃装箱出货。“今年1至5月,我们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公司销售额达到2.8亿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旗滨玻璃位于长兴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有着70多年开采历史的石灰石矿区,如今,蝶变为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园。
改变“就矿治矿”
建设万亩发展平台
这个矿区跨越李家巷镇和吕山乡两个乡镇,最多时集聚了数十家矿企。满目疮痍的矿区,留下了大量的裸崖、孤峰、险峰、积水矿坑,安全隐患突出,成为全县生态环境的“重灾区”。
长兴县淘汰落后产能,分期关停矿山,但留下的2800亩废弃矿地如何利用?
矿区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利用这一片废弃矿地,最初的思路是‘就矿治矿’,但长兴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县域可用于招商引资的空间有限。”李家巷镇副镇长沈建忠说,最终确定,拉大规划框架,扩大整治范围,勾联矿区周边农用地、未利用地,建设万亩工业平台,改善生态环境。
沈建忠介绍,针对区域内的235家低散乱粉体企业,出台专项整治方案,加大对关闭企业设备、厂房土地的补偿力度。累计投入企业设备奖励、回购企业厂房土地等资金超1.2亿元。
注入绿色理念
打造生态化产业园
2017年10月,开发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
废弃矿地综合治理采用了PPP项目模式。通过公开招投,引入第三方浙江省隧道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带资4.4亿元进行治理,待项目形成收益后逐年返还,缓解了政府资金压力。
长兴利用区域内的自然地形,规划“两山两水一带一园”,建设“山水相依、绿带相连、产园相融”的产业园。“项目建设中,我们保留了白鹭山、白鹤岭两座山和北杨潭、老虎洞两个总面积约400亩的水体矿坑,形成山水相依样貌;建设环园绿道,带来绿带相连;初步造就了‘园在林中、林在园中’的产园相融新格局。”沈建忠说。
“治理废弃矿地的同时,边修路、边配套、边招商,重点聚集一批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一个高端工业平台。”长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服务局副局长项龙说。
项龙介绍,开发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以宣杭铁路为界分东西两大平台。平台紧贴两条国道,10分钟车程内有两个高速公路口,30分钟车程内有两个高铁站,南面有长湖申航道。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水路形成了多式联运,物流发达。
借助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截至今年5月底,产业园已入驻企业35家,总占地面积约4000亩,总投资达到316.6亿元,其中15家企业已投产。白鹭山保护区、白鹤岭景观山体公园和北杨潭、老虎洞生态水体公园也初见雏形。
最近的数据显示,共有企业员工和项目建设者4000多人在产业园区生产、生活。来到总投资约67亿元的复星捷威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现场,只见占地面积约451亩的工地一派繁忙。“长兴营商环境好,招商引资政策好,政府部门服务好。”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从2021年12月开工以来,进展顺利,28个单体厂房的钢构主体将于6月全部结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