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钱塘江

宋画所见的
理想城市生活

  五代至宋,建筑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我国都市和村镇的面貌也陡然一新,两者从相互见证到渐趋分离,反映了两宋时期城乡生活与居住观念的发展。

  北宋郭若虚所作《图画见闻志》将本朝画家按照人物、山水、花鸟、杂画分为4门,杂画一门即包括“屋木”(画)。宋徽宗崇宁三年在国子监增设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6科,《宣和画谱》也将徽宗内府藏画编成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10门。文献记载,北宋最杰出的屋木画家是郭忠恕,曾指导浙匠喻皓修订汴京开宝寺巨大木塔的设计方案,流传至今,反映这一时期建筑画最高水准的作品应属张择端所作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和王希孟所作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 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兴盛,北宋都市的商铺突破了旧有集中市井的束缚,沿城市水陆交通干线散布,北魏隋唐以来封闭厚重的坊墙被陆续撤除。宋代都市的情态就如《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一般,当人们还没进入城门,已可见夹道而立的店铺,进入城门后,临街店铺张灯结彩,争相抢占更突出的位置,将街面挤得越来越窄,街道上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千里江山图》理想化地表现了堂堂青山之下的江干郊野风光,精细入微地在崇山峻岭间点缀以一字形、丁字形、工字形布局的瓦屋茅舍,长短不一、覆盖亭殿的梁式木桥,横跨溪涧的水闸磨坊,沿江分布的酒楼邸店和船舶,以及远离乡村、若隐若现的寺观殿阁,为了解北宋的乡村生活提供了珍贵史料。

  南宋以后,将以一种专供用毛笔画直线的界尺作画称为“界画”,后来以之统称屋木、舟船等需要用界尺绘制的画种。南宋界画家延续了力求建筑形象和结构科学性和精确度的原则,如木工出身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嵩,尤擅以细笔勾勒典雅精致的南宋官式建筑。南宋界画的超越性尤其体现在建筑与环境的浑融一体,强调人的活动与自然山水、时令气候、建筑空间的共鸣,形成如“无声诗”般的整体意境。李嵩的《月夜看潮图》将青山边的汹涌江潮与圆月下的临江楼阁分别置于画面左上角和右下角,宛如苏轼所作诗句“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马麟《秉烛夜游图》采用微粗浑圆的笔法描绘了一座两侧连廊的巨亭,亭前烛台夹道,海棠灿然盛放,亭后空山幽远,让人联想到苏轼的诗句:“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南宋建筑画以极高的艺术手法模糊了城乡空间的边界及差异,正如南宋都城临安开创的山水都城模式,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作为城市生活的重心,从而突破了都市与乡村的隔绝对立,促进了自然要素与人文景观的渗透交融,也让观者感受到南宋士大夫在繁荣与动荡、真实与虚幻、入世与出世间执著追求的那份平衡与永恒。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4 宋画所见的
理想城市生活
2022-04-17 浙江日报2022-04-1700009 2 2022年04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