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海共一城
杨晓光
水,生命之源。一部人类生存发展史,就是一部逐水而居、依水而生的历史。杭州的历史,也是一部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进的历史。境内的西湖、钱塘江、大运河、西溪湿地、杭州湾等水资源,妙在彼此和谐共生,水依城、城傍水,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说起杭州,人们首先会想到西湖,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湖就是杭州的代名词。西湖之美,美在山水;西湖之美,美在文化;西湖之美,更美在山水与文化的相生相融。2011年6月,杭州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论定它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据考证,在侏罗纪末期至白垩纪时期,杭州西湖地区是一片海洋。强烈的火山喷发时期,炙热的岩浆不断地从岩缝中喷涌而出,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堆积大量火山岩块,因此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形。一万两千年前后,由于海潮的出没,促使钱塘江沙坎发育,潮汐带来的泥沙和钱塘江入口的泥沙不断堆积,封闭了湖和大海的通路,演变成被后人称作“西湖”的湖泊。
西湖作为一个瀉湖,没有和其他瀉湖一样天长日久后从地球上消失,反而日益焕发出靓丽的光彩,本身就是个奇迹。这,与历朝历代先贤的呵护与治理分不开。
据载,唐朝玄宗时期,李泌任杭州刺史,在西湖周边“开凿六井”。在这被称为“井”的水池中,水道又与西湖相通。从此,西湖之水开始注入杭州古城,滋润了千家万户。
白居易来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开凿六井”已四十年,西湖杂草堵塞,水量越来越少。白居易主持了一项为时三年的水利工程,整治西湖有了明显的效果。西湖断桥所在的这条堤,原叫“白沙堤”,后来杭州百姓为纪念白居易治理西湖,改名为“白堤”。
宋代苏东坡第二次出任杭州太守那年,遇大旱,井水干涸。于是疏浚西湖、浚治六井。满湖的淤泥和杂草,为西湖美景中苏堤的出现,打下了伏笔。苏堤的建成,不但让南来北往的车马行人,不再环湖远绕,而且为西湖空阔的水面,平添了一道贯通两岸的六桥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苏堤,成了画家笔下西湖十景的“苏堤春晓”。也许是苏东坡治湖的缘故,才有他留下的永久绝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后,西湖又有了“诗湖”的雅称,文人墨客为之咏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千百年来,人们不吝用最美的诗句来赞美西湖。
杭州与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闻名世界的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就在于此。良者,美也;渚者,洲也。5000年前,杭州的先民们就在这块美丽之洲依水筑城而居,这里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出现,都与治水活动密切相关。而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2019年7月,杭州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样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运河的开通,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杭州的早期发展和城市形态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这条流淌了千年的运河,见证了古都杭州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运河还连接杭州钱江新城,利用江河交汇的景观资源,修建运河主题公园。京杭运河的拱墅段展示古运河传统风貌和旅游文化长廊,开发了众多的公共景点。2021年7月,融入大量运河元素的运河大剧院正式启用。剧院毗邻京杭大运河,与大运河江南段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遥相呼应。当云淡风轻、皓月当空之夜,伫立在拱宸桥头,俯瞰大运河静静地从杭州穿城而过,环视两岸闪烁的万家灯火,你会发思古之幽情,也会叹今日之繁华。中国大运河,这条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如果把运河比作一条彩带,杭州无疑是这条彩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的运河已与西湖、钱塘江相贯通,人们可以坐船游览其间。杭州市区的中东河流水清澈,船儿荡漾,河岸上绿草茵茵,充满浓厚的市井气息,充满着人间烟火的味道。
杭州不仅有湖,有河,还有江。浙江母亲河钱塘江因流经此地而得名。奔腾不息的江水从这里注入杭州湾,融进浩瀚的东海。
和运河水的沉静淳厚不同,钱塘江水既有潮平两岸阔的壮美,也有潮起动天地的霸气。得天时地利,这里有天下闻名的钱江潮。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成“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1000多年前的苏东坡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壮观的潮水催生了观潮文化。在唐宋就已盛行钱江观潮习俗。每当大潮来临之日,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无数名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数不清的诗句。开国领袖毛泽东观潮后诗兴大发,留下了“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的诗句。
地处钱塘江入海口的杭州,得舟楫之利,货畅其流,商贸发达,成为东南沿海的商贸重镇。上世纪3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把两岸紧紧地连在一起,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如今,两岸已横跨了九座大桥,两岸因江水阻隔交通不便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江上造型各异的一座座桥梁成了杭州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杭州,已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昂首迈进一江春水穿城过的钱塘江时代。
说杭州的水,不能不提位于城市西部的西溪湿地。这个面积为11.5平方公里,河流总长100多公里,约70%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的湿地,其间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诸岛棋布。西溪的水,看不到源头,它不紧不慢地自然流淌,100多种鱼类就这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水的王国。初秋,水面生起一层薄薄的雾霭,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仿若仙境。西溪湿地以它独有的风貌和人文景观被录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调研。
杭州多水,城区900多平方公里,有460余条总长达1000多公里的河道穿行其中,可以说整个杭州的城市布局就是以水资源的分布为基础。可以说,水是杭城的灵魂与生命线。
杭州城拥有江、河、湖、海共一城的山水布局,还有湿地、山泉与溪流的水系交融,实属少见,可与世界上著名水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巴黎等城市相媲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杭州的水也塑造了杭州人的性格。西湖的秀美、运河的淳厚、西溪的内敛、钱塘江的大气,都根植在杭州人的性格之中。于是,就有了“精致和谐 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则让这座城市更加具有活力。那手执红旗与潮水相搏的弄潮儿,已成为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潮头、在商海中搏击的弄潮儿,他们在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