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科研人员春节期间坚守海南“大暖棚”
“追着太阳”育良种
见习记者 何冬健 通讯员 胡高洁
本报讯 (见习记者 何冬健 通讯员 胡高洁) 这几日的杭州依然寒风扑面,而千里之外的海南却已暖如初夏。此时,位于海南陵水县的省农业科学院南繁育种基地正迎来难得的“播种季”,一块块田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南繁,是指利用海南岛这个全国绝无仅有的“大暖棚”,加种一季,以加快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衍的过程。自去年11月起,省农科院的20多位科技工作者如同候鸟一样,陆续“飞”往南繁育种基地,全身心投入到育种工作中,春节期间也不例外。
2月17日,正在田间劳作的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玉米研究室主任杜龙岗,借着工作间隙和记者通了电话。他说,受到前几个月的低温影响,今年南繁作物的总体生产进程要比往年推迟一周。这两天天气晴朗,大家赶紧撸起袖子、挽起裤腿,钻进田间加油干。
在南繁育种基地的238亩试验田中,除水稻、玉米、大豆之外,还有这几年增加的高粱、荞麦、花生、黑木耳等作物。春节期间正值水稻插秧农忙时,也恰逢玉米授粉高峰期。“授粉期是玉米育种一季最关键的时期,需要细心呵护、耐心管理,像照看孩子一样。”杜龙岗说。目前,省农科院共种植了23亩地、约4000份玉米材料,春节期间,玉米育种团队全员都在海南和玉米作伴。玉米授粉期从开始到结束一般为1个月时间,期间科研人员还需要完成玉米材料的筛选、自交繁种、组合测配等一系列工作。
据悉,玉米需要一株一株进行人工授粉,然后套上牛皮纸袋,工作非常细致琐碎。育种团队的科研人员每天上午8时就开始在田间忙碌,到晚上6时日落天黑才带着一身泥巴回去休息。在风吹日晒中,几乎每个科研人员都肤色黝黑、皮肤粗糙。
“优质、高产和高抗”是农业科研人员的新年愿景。“十三五”期间,省农科院共培育出南繁相关水稻、玉米等新品种近100个,年推广面积1000余万亩。“新的一年,我们仍以鲜食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为主要目标。”杜龙岗说,省农科院争取在未来5年内选育出更优良的5至8个鲜食玉米新品种,为我省种植多元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