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
新内涵新特征
【嘉宾简介:张占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入选国家“四个一批”社科理论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制定“十三五”规划而提出。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更加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有着怎样深刻的内涵和新的特征?本报采访了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教授。
新发展理念背景的深刻变化
记者:与“十三五”时期相比,“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国际形势将面临哪些新的发展变化?我国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张占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层面看,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已然形成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少数国家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
从国内层面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不充分方面,2019年我国人均GDP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平衡方面,区域城乡之间存在发展差距,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如何建立不返贫的长效机制成为新课题。
新发展理念内涵的螺旋演进
记者:根据不同的发展背景,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有哪些重大变化?
张占斌:“十四五”时期强调坚持的新发展理念,其内涵发生了螺旋演进。
创新突出了全局核心地位下的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协调突出了持续健康要求下的现代产业体系。协调发展通常包括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十四五”时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一方面要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
绿色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十三五”时期相比,新发展阶段将更加强调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意味着要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发力。
开放突出了高水平目标下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十四五”时期,对外开放不再是单纯地引进来和走出去,而是立足国内大循环,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共享突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本质下的高品质。强调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提出了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提出高品质的要求,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新发展理念特征的精准指向
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的新发展理念有哪些主要特征?
张占斌:一是新发展理念体现系统性。新发展理念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构成一个系统化的内在逻辑体系。如果将我国的发展比作一辆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那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确保汽车方向盘平衡平稳;“绿色”保障汽车自身节能环保和行车环境优美安全;“开放”可以为汽车更换更优质的零部件;“共享”确保每个人都能坐上汽车。
二是新发展理念更具针对性。“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旨在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突出挑战与矛盾,具有十分明显的针对性。分别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环境保护、发展环境深刻变化、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
三是新发展理念彰显高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构建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