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文章导航

美丽萧山再升级 扮靓环境促共享

  垃圾治理力推“四治协同”

  垃圾分类是新时尚。

  接轨数字时代,垃圾分类工作的“萧山方案”迭代升级。萧山区自率先搭建“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以来,以设立智能账户为基础、建立智能监管系统平台为核心,构建起智治、法治、协治、众治“四治”协同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

  垃圾分类,是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萧山突出城乡统筹,将垃圾分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等工作共同推进。

  城市农村双线并进。在小区,以打造“数字化”分类小区为抓手,积极推广“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提升分类参与率、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在农村,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清洁直运工作,探索四类垃圾“定时收运”模式,打造垃圾分类“欢潭样板”“涝湖样板”并全面推广。

  数字时代,垃圾分类也需要高科技。萧山上线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推行“一户一桶一卡一芯片”的“智能账户”分类模式,为居(村)民配备专属二维码进行分类溯源,深化智能监管技术应用,为针对性入户宣传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撑。如今,萧山600多个小区、300多个行政村共计40万户居(村)民拥有了自己的垃圾分类智能账户,破解了垃圾分类习惯“养成难”问题。

  如何让居民更方便地处置可回收物?萧山创新打造“萧铃铛”再生资源回收品牌,完善“户投放、村收运、镇处置、区考核”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目前,萧山已提升改造15大智能化分拣中心,布点建设554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收编1000余位流动回收人员,构建起由镇街、社区、物业(第三方服务企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组成的收运网络,不断提升全区再生资源回收处置能力。

  同时,在垃圾末端处置能力提升方面,萧山新建绿色循环综合体项目,用于建立垃圾清运新模式、提高焚烧处置效率;新建南部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用于处置建筑、装修垃圾;新建卓尚环保二期工程,用于提升易腐垃圾处置能力。三大建设项目即将建成投用,逐步构建起萧山领跑全省的垃圾治理全链条闭环,破解生活垃圾末端资源化利用难题。

  数据见证协同的力量。截至目前,萧山全区568个小区、321个行政村和所有公共场所实现垃圾分类及智慧化监管全覆盖;全区易腐垃圾收集量已达500余吨/日,再生资源回收量峰值已达300吨/日,生活垃圾减量效果显著。 (陈亚男)

  一镇一品促进“人水和谐”

  萧山曾是浙江治水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劣V类水体总量曾占杭州市的40%。

  从治水任务最重地区之一,到三夺大禹鼎,踌躇满志筹备保障亚运会,萧山治水翻篇归零再出发。这条不断迭代的治水之路,如何迭代升级?

  作为河网水系大区、传统产业大区、流动人口大区,治水,对于萧山意义重大。萧山在做实“常规动作”的同时,创新推出“自选动作”,依据各镇街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治水性格”,分域分级制定治水惠民策略,绘就26张镇域治水特色地图,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和升级路径,为进入“亚运时间”提供有力的“水环境保障”。

  据介绍,现阶段,萧山治水已从防御相持阶段转入攻坚提升阶段。在既有的沿河拆违、封堵排污口、打击非法捕捞等专项治水工作的基础上,如何在新时期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进治水,进一步释放基层潜力、激发镇街活力、增添治水动力,萧山进行了谋划。

  26个镇街(平台)依靠各自的区位条件和治水积累,自主选取污水零直排示范样板区块单元创建、标准化运维管理、农污提标改造优化示范、美丽河湖创建、五小水体示范管护、全民治水特色示范和科技治水等优势着力点,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治水细分领域“单打标兵”。

  党湾镇正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该镇通过核心区三维实景建模,打造出一套集评估管网运行状态、预警偷排漏排现象、精准追溯污染源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污水零直排”特色地图,智慧疏通源头治污“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萧山各个镇街立足各自发展实际,紧扣当地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现实需求,保持靶心不变的前提下,融合专职力量和群众智慧,挖掘自身水域底蕴,打造各具亮点的“水域名片”。

  楼塔镇楼英村老旧房子密度大、间距近、基础浅、地势低,污水管网铺设存在较大难度。为了顺利推进治水工作,楼塔寻找涉水各方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在全省率先将污水管网负压(真空)收集系统运用于古镇,着力打造古镇污水收集系统精品样板,解决古镇常规污水管网建设瓶颈。

  治水升级,萧山由单纯治水向整体优化转变。

  萧山区治水办负责人介绍,“一镇一品”是水资源要素与当地民俗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生的特色之举,在创建过程中既有可复制的共性经验,也有因治水“家底”不同而特有的个性做法。“我们打破思维定势、凸显镇域特色,努力找到共性经验和个性做法,从而呈现出一条条、一个个‘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系生态。” (孙诗青)

  美丽城镇绘就“五美篇章”

  “既不如村,更不如城”,是萧山原先许多小城镇共同的困境。一头连城市、一头连乡村的小城镇,本该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中枢点,却成了“中梗阻”。

  如今,这一难题在萧山正被破解。今年以来,萧山按照“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和治理美”的“五美”总体要求,全面启动美丽城镇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新格局,打造“美丽浙江”城镇建设的萧山样板。

  “全部启动,同步培育,分批建成,梯度推进。”萧山以全区17个小城镇为对象展开工作,其中今年6个样板创建镇已于11月14日前完成省级样板验收。同时,萧山也高质量开展美丽城镇样板创建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县域行动方案和5个镇街的“一镇一方案”均被省里评为优秀行动方案。

  据统计,目前,萧山354个年度计划投资项目已全部开工。计划投资16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2亿元,投资额完成率为98.95%。“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推出了红黄黑榜评价体系,每月通报红黄黑榜排序和‘约谈+问责’,加强对镇街工作的监督指导,确保小城镇长效管理落到实处。”萧山区美丽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美丽城镇建设过程中,萧山创新设立的“三师”制度发挥了关键作用。

  所谓“三师”,即首席设计师、驻镇规划师和发展师。萧山实行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巡查、每季一评估的工作制度,在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出谋划策,各首席设计师、驻镇规划师和发展师为实施方案政策文件出台、行动方案编制完善、建设项目库制定、建设方案优化等各项具体工作提出非常有益的专业意见建议,助推科学决策和美丽城镇建设。

  城镇更美了,产城融合更快了。在萧山南部,戴村V智造产业社区创新采用“镇街+平台”的整体开发模式,围绕产业和城镇同步发展、配套功能动态完善、整体开发实现长远平衡三大理念,在产业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土地规划上“多规合一”,确保产业业态集聚、城市空间统一和土地可持续开发,积极布点智能智造、电商园、文化创意园等多元产业社区,“腾笼换鸟”发展厂房经济、退二进三发展楼宇经济、产城融合发展总部经济,开创“产镇融合、产业发展”新格局。

  数字赋能,美丽城镇更有“智”感。河上镇众联村 “五和众联”、益农镇群围村“智慧小脑”、戴村镇大石盖村“映山红计划”、瓜沥镇八里桥村“沥家园”……在萧山,各镇街智慧治理平台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萧山正着力打造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区,全力提升乡村产业、行业监管、产品流通、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水平,在城镇发展中融入数字化既有“智”更有“质”的城镇治理体系。 (吴覃 孙清扬)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美丽萧山再升级 扮靓环境促共享 2020-12-11 浙江日报2020-12-1100006;浙江日报2020-12-1100008;浙江日报2020-12-1100011;浙江日报2020-12-1100012;浙江日报2020-12-1100005;浙江日报2020-12-1100009 2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