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用好“错峰”思维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今冬明春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各校要深刻认识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坚持“错峰”原则,安排学生分批次有序放假离校。消息一出,“错峰放寒假”立刻成为热门词汇。

  其实,不经意间,“错峰”思维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那么热衷于成群结队的“轧闹猛”,而是更愿意回避人流过度集中、享受一份清净。这种“错峰”思维某种程度上与常佩戴口罩、公共场所与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等一样,是疫情带来的“距离感”,也是我们值得坚持的好习惯。

  “错峰”思维最初起源于交通治堵,更因疫情提升了话题热度。因为疫情,许多正着手研究的“错峰”措施加快从设想变成现实。疫情期间弹性工作制、居家办公、AB角轮班等灵活办公形式,让更多人领略到了“错峰”带来的好处。被相对拉长的自由时间还可以带动商业、服务业的发展,眼下,已经有多地将之提上日程。在经济领域,“错峰”思维也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比如水泥生产错峰带来的环保和产能控制,电力错峰带来的能源节约利用,都是通过科学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调度。

  不久前的省农博会上,一块巨屏可以观察全省各大旅游景点的实时人数,就是为人们“错峰”提供指引。互联网时代,数字智能为“错峰”应用创造了更多可能:即时通讯、万物互联支持着“居家办公”“旅游上班”;实时掌握企业数值的智慧大脑,为错峰生产、科学调度提供依据。欣喜于“错峰”放假带来更长假期的学生们,享受假期之外,不妨更深一步去了解“错峰”背后防疫工作的良苦用心,并学习借鉴“错峰”思维,寻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用好“错峰”思维 2020-12-04 21764573 2 2020年12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