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阅读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詹玲:

陪伴式阅读里读出的亲情

  “我急于要你放心,爸爸决不至于这样不了解你的。说句真话,我最怕的是:一,你的工作与休息不够正规化;二,你的学习计划不够合理……”当读至书中这一句时,儿子突然放下书,对我们夫妻俩感叹说:“你们以前要是这么讲,我的心里就舒服了。”

  这是近来与儿子共读《傅雷家书》时的一幕。

  最近在家,除了做些本专业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和家人经常会一起读些有关亲情、家庭的书,包括杨绛的《我们仨》,龙应台的《目送》,还有《傅雷家书》等。

  头里所录的那段话,来自1956年傅雷写给当时正在学钢琴的儿子傅聪的信中。我想,儿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共鸣,应该是他小学时也经历过长久的学琴生涯。只是进入初中后,出于学业考虑才停了下来。孩子的话,让我和孩子父亲都反思起家庭教育中自己常犯的错误:毛躁、求快,习惯用家长的权威进行压服式教育。

  如果像傅雷这样,先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会松下被绷紧的弦,愿意听你说下去了。

  像这样的阅读体验还有很多。对我来说,亦格外珍贵。其实,我并非第一次读《傅雷家书》,但如今疫情之下与儿子共读,《傅雷家书》则又全然成了一本“新书”。阅读的互动之下,我对手中所阅读的文本有了更多共情体验,与孩子之间更是增进了彼此了解,形成一种阅读上的良性循环。

  这段时间,我们很多人都“困”在家中,心理上难免会有一些惶惑不安,在长日与家人的相处中,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角色。经营好家庭关系,是可以起到安抚心绪的作用的。

  亲子阅读带来的乐趣与温暖,正是我们家庭在疫情之下的一份意外收获。儿子正在念初一,虽然到现在还没开学,他却对我说:“妈妈,即使是4月份才能开学,我能陪你的时间还是太短了,我要好好珍惜。”

  他在家只要有时间,一定会主动帮我做些取快递、拖地、洗碗的家务,令我感动,也生出几分感叹:孩子的懂事源于接受了书中的那些道理与思考,也源于我们难得如此长日的阅读陪伴下诠释出的亲情的意义。阅读让他体会到了乐趣,不再觉得这段时间的在家是种禁锢。这是值得欣慰的事。

  至于对当下青少年的阅读建议,我认为还是需要根据他们各自的课业压力来定。课业负担较重的孩子,平时学校规定的阅读量其实已经不小;到了周末,不妨读一首古诗,再配上一篇现代文或短篇文言文,便足够了。

  而对于学校里课业压力较轻的孩子,下午空闲时段,可以安排阅读1到2篇现代文或文言文,或者一至两周阅读一本书;晚间时分,父母可以腾出1小时左右的时间与孩子一道作作亲子阅读。晚上读过的文章,不妨让孩子在次日下午课业之外,以日记、摘抄等形式做些笔记或文字思考,当晚再与父母一起探讨。读书不能只读不写,否则便如“茶壶煮饺子”,光顾着往里灌,要倒的时候却“倒不出来”,收效甚微。

  很多家长朝九晚五,确实辛苦,但我们更应当珍惜这样的亲子阅读时光,而不是将其视为额外的工作量。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就像龙应台所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陪孩子一同在亲子阅读上的投入,想来将来必然会有所回应。


浙江日报 阅读 00010 陪伴式阅读里读出的亲情 2020-03-20 20566761 2 2020年03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