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浦江经验”的新时代意义
封丽霞
信访工作是反映民情民意和基层社会治理状况的晴雨表。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更是把信访工作看作是为群众排忧解难、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方式,是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时隔16年,我们重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下访浦江的路,可以发现,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下访接访的“浦江经验”在当下仍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作为我们当前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源泉。
坚持公开透明原则,提升信访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深入基层下访接访,充分显示出领导干部放下身姿、迎接群众、坦诚面对各种问题的开放和自信心态。2003年,习近平同志到浦江下访,省、市、县三级信访局发布公告广而告之,群众拍手称赞。这其实是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公开透明原则的一次有益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学技术提升了信访工作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大大增强了信访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例如,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建成全国网上信访信息系统,群众能够便利快速地提交上访诉求,对于信访事项的办理过程、办理方式、办理结果也都可寻可查,用科技保障了便民利民、信访为民的工作原则。国家、省、市、县、乡信访信息同步共享,也有利于减少重复访和推进涉诉案件的分离,有利于各级党政机关就特定问题作出风险评判、科学决策和追踪问效,有效预防和妥善化解各种风险隐患。
坚持信访法治化原则,使法治成为信访工作的基本思维和方式。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浦江下访时就强调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各级党委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信访工作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基础性的群众工作,又是常规化的法治工作,需要将法律专业的刚性与群众工作的柔性相结合,增强处理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要督促负责信访工作的领导干部依法处理信访工作,既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又要对不合法的诉求依程序驳回。要完善和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信访工作的职责,严格实行诉讼与信访的分离。要提高信访人法治意识,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
坚持及时有效原则,把信访的制度优势转变为社会治理的效能。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减少了群众上访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畅通了群众与领导干部的零距离交流与沟通渠道,使政府更能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然而,这只是开展信访工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群众更关注的是能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能否真正得到实惠。因此,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下访和接访,都要坚持结果导向,加强后期跟进落实,把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信访工作成效的试金石。
信访工作的“浦江经验”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减少上访数量、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有益创举,也高度契合新时代关于信访工作的阳光信访、法治信访、责任信访的三大核心要求。要传承和发扬“浦江经验”,加强新时代信访工作,推动地方乃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