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浙江实践

  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浙江实践

  马 悦

  “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这是浙江教育工作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

  “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浙江各地始终坚守的教育理念和孜孜不倦行为。

  2015年,浙江全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在此基础上,全省各地持续不断探索,扎实推进县域、城乡、校际之间的高水平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发展道路。

  10月12日,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启动现场会将在海盐县召开。当前,教育部督导专家正在对嘉兴市海盐县、宁波市江北区两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行评估认定。海盐、江北成为全国最早接受评估的县(区)。

  现在,放眼浙江,一场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接力赛方兴日盛:越来越多的好学校出现在家门口,城乡教育差距在同步发展中日益缩小……百姓从眼前的变化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体验着优质教育奔腾向前的加速度。

促均衡—— 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

  不久前,位于舟山普陀区桃花岛的桃花中心学校的学生钟雨琦,通过电子屏幕回答了7.8海里外城区东港中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通过一套高清视频直播系统实现了双向实时传递,70多名七年级学生共同完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社会课。

  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是今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之一。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弥补山区、海岛等地区师资不足,近年来,浙江每年都为农村中小学校配备移动学习终端,鼓励学校探索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混合式学习、课堂互动教学、作业数据化管理等新型教与学方式。

  通过一根根网线,大量优质资源输送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手中,让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获得了最大化、最优化。目前,浙江已有1515所结对帮扶学校正式启用同步课堂,无论是身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山区,孩子们都能借助网络享受到来自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针对“农村弱”的突出问题,浙江省按照城乡一体,统筹规划,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方面,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农村小规模学校调整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等一系列工程;同时,连续实施了“山海协作”等教育对口支援工程,省内发达地区56个大中城市以对口支援的方式帮助29个教育薄弱地区,通过提供援助资金、建学校、添设备、派教师等形式对薄弱地区的教育进行帮助支援。2014年起,浙江省政府先后确定了19个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作为重点帮扶县,开展补短板、抬底部行动。

  抬升底部的同时,浙江全面推进优质均衡。2011年,制定了《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准标准》,将高标准的2.0版标准化学校建设纳入对县(市、区)政府业绩考核;2018年,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升工程列入其中……今年起,浙江在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展现代化学校建设,引导学校从按标准建设转向高质量个性化特色发展。

  得益于一桩桩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实施的工程,如同灵巧的绣花针,在城乡学校间织就了一幅幅靓丽的图景。目前,浙江已有74个县(市、区)创建成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全省各地的教育环境与质量得到了新提升。

增力量—— 城乡教育质量同步快进

  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这是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

  2005年,大学刚毕业的雷郑涛回到衢州老家,在柯城区下村完小当老师。有劲不知道怎么使的他,眼见自己教的孩子和中心小学的孩子差距越拉越大,却怎样都找不到办法。有一阵子,教学上的无力感让这位困惑的年轻教师急得大哭。

  两年后,柯城区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一校两区”改革,下村完小由城里名校托管。雷郑涛除了在城里校区接受浸润式的培养外,还能和城里校区教师一样享受外出培训和参加各种教学技能比赛的待遇,他的业务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早在2002年,浙江就开始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教育共同体”,实行名校带弱校、带新校,城镇学校带动帮助农村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近些年,各地在原有基础上,探索出学校联盟、一校多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多种办学形式。其中,联盟化办学体制改革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打造连根成林的浙江城乡教育共同体,为浙江百姓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保证,只有让师资流动起来,才能让城乡教育质量实现同步发展。

  2010年,嘉善作为全国试点县,率先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试点工作。2013年,浙江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校长教师带编交流,5年内参加交流的校长教师约6.5万名。目前,校长教师交流已成为浙江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常态,推进教育均衡、公平快速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均衡,缓解教师结构性短缺,浙江全力以赴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目前全省所有县已实现全覆盖。通过此项改革,建立了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岗位的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统筹使用的新机制,更多的优秀教师从超编、超岗学校流向空编、空岗学校,从城区学校和名优学校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

  深入开展教师网络研修,浙江建成209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50个技能大师网络工作室和30个学科协作组,让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师足不出户结交名师和参与教研活动。

  与此同时,浙江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眼下,全省18万名农村教师享受任教津贴,12万名享受农村特岗教师津贴,10万名享受乡镇工作人员补贴,初步形成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

强动力—— 破冰改革回应关切问题

  在教育机会和办学条件得到基本保障后,浙江义务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作为优质均衡的核心来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长。

  在全国经济百强县海宁,“择校费”一度需要几万元。从2007年起,这扇“后门”关了。小学、初中新生入学一律按户口划分学区,政策见报,专员监督。

  2011年,省教育厅发布“史上最严择校禁止令”——全面推行“阳光招生”和“阳光收费”,坚决纠正择校行为。2014年,全省89个县(市、区)全部对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零择校”,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上学不求人的目标,实现教育公正公平。

  随后,一系列改革陆续推出,令人备受鼓舞、充满期待。

  秉承“给学生更多选择权”的理念宗旨,2015年,浙江先后出台《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从课程设计、知识点整合、评价考核等多方面,为义务教育段开设拓展性课程、开展选择性教育保驾护航。

  眼下,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拓展性课程选课走班正在浙江逐步铺开,依兴趣选择、按需求教学的做法深受师生欢迎。也正是得益于以“选择性”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从农村到都市,从海岛到山区,孩子们实现“我的学习我做主”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浙江稳步推进中小学作业改革,实行小学新生零起点教学,取消任何形式的小升初学科文化考试,严控中小学跨校统考。

  2018年,浙江在全国首创开通了“浙江家长学校”全媒体平台,向全省所有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念、育人方法,当年上线200节微讲座和专家论坛等586个家庭教育数字资源。截至目前,仅省教育厅官方微信“教育之江”已推送151期,网上平台点击量超过1300万人次,为家长提升育人理念和方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

  万里鲲鹏正举,教育春风渐酣。在奔向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浙江教育正在奋力书写“让人民满意、让人人出彩”的精彩答卷。展望未来,浙江教育承载着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催动已然起航的教育改革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2019-10-10 浙江日报2019-10-1000005;浙江日报2019-10-1000009;浙江日报2019-10-1000015;浙江日报2019-10-1000020;浙江日报2019-10-1000021 2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