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思想者

吕祖谦与范浚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出身东莱吕氏,世称“东莱先生”,浙江婺州(今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他与范浚一样,系“婺学”重要学者。两宋时期,东莱吕氏与香溪范氏同为婺州望族,故有必要对吕祖谦与范浚的渊源略作考释。

  据文献记载,香溪范氏系后晋天福年间,由范隋之孙范怀从河南经福建迁入兰溪。东莱吕氏系南宋时期,由吕好问之子吕弸中由河南迁至金华。范、吕两大家族根源于中原河南,交往密切。范浚父亲范筠与吕祖谦曾祖父吕好问曾同朝为官,死后同赐谥号曰“文清”。《香溪范氏宗谱》所存“赞文”中,多有吕氏文迹。可以推断,吕氏南迁与范氏有一定关系。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范筠之孙、范浚从子兼高足范端臣,与南宋词人韩元吉在湖州相识,而后同读于太学。绍兴二十一年(1151),时年15岁的吕祖谦到德清拜访韩元吉。此后范端臣、韩元吉、吕祖谦三人交往过密,而范浚的心性之学、韩元吉的诗词学、吕祖谦的文献之学,便成为切磋论道的焦点。藉此,范浚的道德心性之学与吕氏中原文献学,在交流融合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吕祖谦受中原文献学之影响,独好范浚之学,每遇疑难,就请教于得范浚真传的范端臣。《香溪先生文集》刊刻,范端臣第一时间赠与吕祖谦。吕祖谦不负众望,精研文献学和心性学之关联,进而开创具有婺州地域特色的“性命之学”。所以吕祖谦以私淑门人的身份崇敬先辈学者范浚,称其为:“经济之才,宏博之学;识见之高,制行之确。诚一代伟人,乃万夫之先觉。”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性命之学、文献之学,吕祖谦在家乡创建了丽泽书院。对此,明代兰溪学者章懋说:“独是吾乡圣贤之学,前此未之闻也,而浚其源者,自先生始,继而后有东莱兄弟丽泽之讲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吕祖谦创办的丽泽书院也是传承范浚学术思想的基地。

  由于受范浚儒学影响,吕祖谦为学不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是广开门路、兼容诸家,并结合两家之长,加以综合创新。比如在南宋乾淳年间,他多次邀请各派学者,如朱熹、张栻、陆九渊、陆九龄、薛季宣、叶适、唐仲友、陈亮等,前来丽泽书院讲学论道,时常在一起切磋道德心性之学、制度事功之学、儒佛道三教之学。范浚的学术思想藉此得以发扬与传播,吕祖谦原本打算自己撰写范浚的传记,因身体欠佳,便委托同样对范浚其人其学崇敬有加的朱熹来完成,故而朱熹《香溪范子小传》有云:“近始得(范浚)学行之详于先友吕伯恭,……庸述《小传》,以闻四方学者”。

  尽管吕祖谦生前所学广博,对范浚的传世文献详加研读,但对其代表作《心箴》则关注不足。《朱子语类》中有朱熹与学生关于《心箴》的一段对话:“问:《集注》所载范浚《心铭》,不知范(浚)曾从谁学?曰:‘不曾从人,但他自见得到,说得此件物事如此好。向见吕伯恭(祖谦)甚忽之。’问:须取他铭则甚?曰:‘但见他说得好,故取之。’问:似恁说话,人也多说得到。曰:‘正为少见有人能说得如此者,此意盖有在也。’”在朱熹看来,吕祖谦忽略《心箴》,是甚为可惜的一件事情。于是,在刊刻《四书集注》时,特意把《心箴》全文放进《孟子集注》,以发扬范浚之学。

  正因为范浚的学术思想在“婺学”中独具一格,金华北山一系的朱熹门人及再传、三传弟子——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等,在研习程朱理学时,对他的学术思想亦有汲取。进而言之,柳贯、黄溍、吴师道、宋濂、章懋等金华籍的后世学者,无不精读范浚遗著。藉此,由范浚开宗、吕祖谦集大成、众多学者传承并弘扬的“婺学”,遂成为浙东学术乃至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范浚、吕祖谦为之付出的心力。他们并称为“婺学两大家”,可谓实至名归。

  【作者为兰溪市范浚研究会会长、《浙江文丛·范浚集》编校整理者】


浙江日报 深读·思想者 00011 吕祖谦与范浚 2018-05-21 7273535 2 2018年05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