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福建宁德坦洋村从卖茶叶到卖风景——

一株茶树的“绿富美”之路

  2月12日,福建宁德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村民们有的张贴春联,有的装饰茶店。艳阳下,这个2000多人口的山村即将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天,播种希望。闽东的这片土地生机勃勃:约4000亩茶园待吐新绿,空气中浸润着淡淡的茶香。这里是坦洋工夫茶的发祥地,而最让坦洋人难忘的是,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曾多次到坦洋村调研,并提出生态致富的发展理念。

  从福安市区驱车30多分钟,记者眼前出现了一座建造近300年的古廊桥,这便是坦洋村村口。“茶园不仅让坦洋村生态优美,也让坦洋人走上了致富路。2016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400元,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村委会主任胡晨潮说。

  茶园里,一个戴着渔夫帽的身影正在劳作——今年48岁的林茂清,种了50多亩自然生态有机茶。“这片是新品种金牡丹,生态有机茶很好卖。采摘下的茶青一公斤能卖到约30元,是旧品种的5倍左右。”他告诉记者。

  在外闯荡多年的林茂清,看准了坦洋工夫茶的发展机遇,回老家专心种茶、卖茶。林茂清说,今年还打算注册家庭农场,开垦200多亩地栽种脐橙等水果。

  回乡创业的不止林茂清。胡晨潮告诉记者,目前坦洋村只有200多村民在外打工,这么高的“驻村率”在当地并不多见。正是生态产业,让四方游子不约而同踏上回乡路。

  山上,茶树静静生长。山下,茶叶交易正忙。街边的茶行里,已有茶商从外地赶来预订今年的春茶;坦洋村民富中心门口,茶农们正在交易红茶,一把把茶叶从茶农手中抖落,泛起沁人的茶香。

  30年前,坦洋村曾遭遇“寒冬”,守着500多亩茶场,农户人均年收入却不足500元。“有人没地种,有地没人种”,成为他们无奈的戏谑。

  至今,村民记忆犹新。1988年至1990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多次来到坦洋村,这里还是他的农村党建联系点。在坦洋村茶历史文化展示馆里,习书记在村办公楼前的一张合影特别醒目,这也是胡晨潮时常驻足的地方。

  那时,胡晨潮还是村会计。他记得,习书记到村里后和村民拉家常、实地察看,并勉励党员干部带头把荒山开垦利用起来种植茶树,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

  沉闷的山村,一下活跃起来。“走,上山!”村干部带领30多名党员扛起锄头上山开荒,几个月就开出700多亩新茶场。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纷纷上山开荒种茶。

  近30年过去,这份嘱托还牢牢印在全村人的心里。村党支部书记李钦说:“我们没有忘记习书记当年的话,脚踏实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

  火热的茶园,绿了山头,富了农家,美了乡村。如今,坦洋村已成为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生态文化村,“坦洋工夫”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茶山变金山,坦洋人也在思考怎样走得更远。

  李钦告诉记者,坦洋村坚持生态立村,融合茶文化,潜心酝酿“茶香之旅”,“村里有26幢古民居,我们正保护开发。让游客来到村里,既可以欣赏田园风光,又能采茶品茶、采摘水果、体验农家生活。”2016年,村里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卖茶叶变为卖风景。

  而坦洋村所在的社口镇,也打算做足“坦洋工夫”的文章。社口镇党委委员叶长寿说:“加快建设坦洋工夫智慧茶谷,被写入2018年的福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1990年,习近平离开宁德赴任福州前,对村民讲的这句深情话语,如今成为坦洋村阔步前行在新时代大道上的坚实动力。


浙江日报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00003 一株茶树的“绿富美”之路 2018-02-13 浙江日报2018-02-1300030 2 2018年02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