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欣闻技校生拿下副高职称

  据媒体报道,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4年级学生宋彪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获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获得大赛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尔奖。据了解,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该项大奖。前不久,宋彪又获得了“江苏大工匠”称号,同时被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一个19岁的技校生有如此的风采,确实让人肃然起敬。这“敬意”有两层:他以风华正茂之年挥斥方遒,通过拼搏努力开凿人生上升之路,并在此过程中使得社会层面上某些固有程序和逻辑为其改变;拼搏努力的落脚点在“技能”这上面,而且还取得了跨越式的成果,这比落到“纯学术”和“纯理论”的点上更难得,体现的不仅是执着,还有不甘寂寞和平凡的“理性冲动”。

  “19岁的技校生”和“副高职称”融为一体的现实,似春风撩拨着我们的心弦,留下的是久违的触动。这名技校生以自己的努力使真正的本领在相应的领域回归于纯粹,成为关键的评判标准。年龄和资历等各种条条框框都在给“本领”让步,也体现了相应思维意识和具体机制的灵活与进步。

  当然,我们还得意识到,现实能有如此突破,靠的除了青春的“意气”之外,更有着工匠精神这一灵魂的支撑。现在的一个个奖项,都是无数次尝试、学习、训练和琢磨积累而得,还归功于漫长时间的陪伴、不厌其烦的对技术精度的追求、对国际标准的执着和培养自己的肌肉记忆、磨练出准确的操作举动。敬业、精诚、专注等职业价值取向,也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打牢了“工匠基础”,以后的学习与创新也能如鱼得水。

  工匠精神在与个体的结合中,也能作为精神的源泉向外喷涌,影响并引导更多的人。因为这样的结合让我们看到了敬畏和热爱职业所产生的力量,让我们服气并向往,敦促我们向工匠精神靠拢,进而转化为靠谱的行为。以工匠精神为依托来突破人生防线的技校生,并非个例。一个学汽修的技工学校小伙,在国内和国际大赛屡获大奖,获得杭州市政府80万元“人才购房补贴”,并留校成为最年轻教师。他们的成功,对公众潜意识里那些对技校生的“刻板印象”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为“技能”正名。

  这类事件还传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技校生经过一番努力,是可以打破阻碍,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拥有广阔的舞台,未来存在很多的可能性,所驶向的方向也值得期待。这一切不是梦,而是可以触碰到的希望,不会轻易破碎,只会在一步步踏实的脚印中得以实现和升华。

  这些技校生的优秀案例,只要利用得当,也能在现实中发挥“鲶鱼效应”和“样板作用”,搅活职业教育一池春水,倒逼职业教育生态的规范,补上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实短板。撩拨我们心弦的是技校生那高歌猛进的“励志路”,是那路上所展现出来的工匠精神,还有他们所燃起的那份职业教育和职业人才未来可期的希望。愿这样的撩拨不要轻易逝去。

  【作者为浙江传媒学院学生】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欣闻技校生拿下副高职称 2018-01-17 6338585 2 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