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创新发展走在前列
浙江省社科院课题组 编辑:江于夫
我省在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优质创新资源较为缺乏等突出问题,亟待进一步明晰创新发展着力点,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兼容并包、宽松创业”的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引擎企业和培育新型研发单位,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并有效激励,支持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以市场化、国际化助推政府产业引导和服务效能提升,争取在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补齐科技创新短板,争取在创新引领转型上走在前列
围绕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目标,我省在搭平台、育主体、强技术、促转化、深改革、优环境六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优质创新资源较为缺乏等突出问题。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我省亟待以产业迈上中高端作为创新驱动的主线,进一步明晰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争取在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未来我省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营造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使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二是汇聚各类高端要素资源提升区域创新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模式。既引导基础研究提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成果,又协调产学研协同创新孵化新产业技术,更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以激发新产业;三是根植产业实际,以实体经济为基点聚力创新,形成从原材料到生产组装完整的创新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迈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培育创新文化,争取在创新氛围上走在前列
努力在全社会养成兼容并包心态及竞合协同意识。良好的创业文化和创新氛围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指导原始创新形成,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努力形成“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价值观,“包容背叛”(跳槽流动)的职业伦理,尊重人才、能力至上的人力资源理念和宽松自由、快乐创业的氛围,让人们敢于创新。摒弃墨守成规、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创新,宣传合作共赢的理念,培养注重长远利益的眼光。
弘扬创客文化、极客精神,拓展创新范围,从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突破固有模式,让创新之树扎根于民间沃土,让每一个角落都开出创新之花、结出创新之果。此外,诚实守信也是创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进一步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进入创新链和价值链高端,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的创新驱动,靠创新占领产业制高点。努力使更多的企业成为创新活动主体,加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产品的转化,促进创新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努力形成研发机构主要设立在企业、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发明专利大多数出自于企业的良好局面。
打造创新主体,争取在创新模式上走在前列
努力打造浙籍创新“引擎”企业。就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而言,企业尤其是“引擎”企业的作用不可或缺。国内外经验表明,具有国际知名度和行业控制力的“引擎”企业是体现区域创新绩效的重要标志。拥有惠普、英特尔、苹果、谷歌、特斯拉等世界级创新企业使硅谷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创新源;深圳之所以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则是因为培育了华为、腾讯、中兴等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引擎”企业作为创新的引领者,能带动更多企业在一定空间内形成密集的创新企业群落。
目前,除阿里巴巴等少数企业外,我省尚未形成行业性的创新“引擎”企业,已成为制约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掣肘。培育浙籍创新“引擎”企业既要靠大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也需从小微企业抓起,给予其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更多的阳光雨露,最终孵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创新“引擎”企业。解决这一瓶颈制约,关键有三:
一要聚焦重点行业、优势产业和四新领域,改变“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用)”的传统思维,选择一批本土中小微科技企业,综合运用税收、奖励等多种扶持方式,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创新“引擎”企业,增强对创新活动和产业价值链的主导性和掌控力。
二要进一步夯实企业成长产业根基,以实体经济为导向,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两化融合”为支撑,重塑现代制造业品牌优势,为创新“引擎”企业成长提供扎实的产业基础。
三要妥善兼顾精英创新和草根创新的关系,既重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等高端精英作用,更要激发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创新活力;既要瞄准科技制高点、追求创新“高大上”,更要围绕公平、普惠和实用理念重视民生关注点,推动创新“接地气”。
突破传统体制积极培育新型研发单位。夯实企业创新主角地位,依托科技型龙头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组建产学研联盟,培育一批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于一体,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的新型研发单位。鼓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加强合作,成立市场化导向的新型研发组织,鼓励民营机构成立企业化运作的研发机构,鼓励和扶持新型研发机构成立自己的孵化器,吸引全球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接近成熟的项目进驻。探索建设兼具产出科研成果和孵化创新型企业功能的新型研发单位,形成相对成系统、各司其职并功能完善的研发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将新型研发单位纳入区域创新体系,将相关科研政策普惠到新型研发单位。
集聚创新人才,争取在创新要素上走在前列
努力打造创新“新四军”队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创新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加大吸引海内外各类创新研发人才力度,打造创新“新四军”,形成人才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格局。一是依托以“国千”“省千”人才为代表的海归系,借助其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精神引入国外尖端科技和先进管理经验。二是打造人才政策洼地,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研究机构科技人员。三是依托以“创二代、新生代”为代表的浙商系,鼓励其凭借一定的创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从事更高层次的创新研发。四是依托阿里巴巴等省内高科技企业“裂变”的创业系,借助其在大企业中积累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经验、人脉等丰富的创业资源,推动其快速裂变出一批创新型企业。
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激励人才奋发的体制机制,将人才计划和政策的立足点更多地转向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公平竞争的普适性条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培育和引进人才,以全球视野使用和培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针对我省科教资源先天不足的劣势,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杭州等市设立新校区或“虚拟大学园”,解决创新链上游短板问题。支持切实推进产业创新的团队及领军人物,放宽限制、灵活认定,加大对人才团队引进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充分激发其参与深层次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创新的可持续性和连续性。建立覆盖整条创新链的产业研发网络,强化高校、智库和科研院所的集聚效应,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推进停薪留职、弹性学制等政策的落实,鼓励有技术、懂市场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离职创业。创新和完善人才住房制度顶层设计,将人才住房与基本保障性住房并轨运行,加大人才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避免过高房价对创新人才产生“挤出”效应。
创新金融工具,争取在科技金融创新“双轮驱动”上走在前列
进一步放大政府创新引导基金杠杆效应。创新型金融工具是创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为基础,撬动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流入创新领域,努力使资本市场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融资场所。借鉴深创投发展经验,鼓励国资创投企业与社会资金成立创投基金,探索灵活的国资创投考核制度,简化国资进出初创型企业的程序,缩短国资创投审批时间,更大程度扶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更好发挥创新直投基金作用,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将金融创新的范围延伸至“最先一公里”,同时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活动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让金融资本分散创新的高风险和分享创新成功的高回报。通过混合型创新金融打造一条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从诞生到成长的资本链,建立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链条,加强最前端建设,关注种子期、初创期的创新型企业,壮大天使投资人队伍,扩大VC/PE等机构的数量和规模。
完善多层次“正金字塔”式资本市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适应创新发展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本土创投活跃、创投机构集聚、管理本土创投资本规模巨大、创业氛围最好的省份,形成相对完整的“创投资本链”。鼓励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创业创新的功能,鼓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面向创业项目并购重组,在完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建设基础上,积极推动新三板进一步扩容,夯实资本市场体系的“塔基”。积极探索发展股权众筹等融资新模式,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推进股权众筹与众创空间有效对接,为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争取在创新环境上走在前列
完善创新发展体系,提升产业链快速响应能力。G20杭州峰会确定的创新增长蓝图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工业革命为推动中长期经济增长提供的新机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信息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数字经济,以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我省应努力引导企业构建快速响应的产业链体系,注重新产品首台(套)创制、规模化生产、多品类拓展和快速迭代能力建设,构建“浙江制造”在新兴领域的制胜之道。鼓励小规模、高精尖制造企业发展,强化快速响应和柔性生产能力,有效催生和抢占新兴市场。强化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跳出浙江”布局,探索与周边省市建立规划协同、园区共建、联合招商和利益共享新机制,在更大区域内布局产业链,形成囊括全产业链多层次加工制造企业的全新发展模式。
结合“最多跑一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主导推进的制度安排对创新至关重要。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政府供给,努力为创新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积极减少对市场微观事务的管理和干预,致力于为创新提供高效服务,真正形成企业“开业容易、退出方便”的进退机制,以利于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在执法、监管、行政审批等方面,对创业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模式、新业态秉持包容、鼓励的态度,对新生产模式企业制定新的管理办法,对产业初创期的新业态则保持适度监管并预留一定发展空间。探索土地混合使用制度设计,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制定与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土地供应制度,为各行业提供差异化土地供应,降低新兴行业用地成本,提升土地供应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 【执笔:查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