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思想者

从乡贤回归
走向乡村善治

  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我国千百年来乡村治理的智慧和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培育“新乡贤文化”被写进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7年中央1号文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贤正被赋予新的内涵,是当下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

  近几年来,在浙商回归政策的推动下,全省集聚了天下浙商反哺家乡的巨大能量,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乡贤是乡村中最具“视野”和“资源”的人士,乡贤回归有利于引入外部资源来推动乡村建设。开展乡贤回归工作,对构建新型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在实施乡贤回归的同时,正逐步实现乡村善治。

  由乡贤反哺走向乡村繁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批乡村精英流向城市,村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群众凝聚力减弱,“乡政村治”模式出现了功能性失范。乡贤的大量回归,有助于破解农村凋敝的核心问题——乡村精英流失,乡贤的反哺使乡村不断走向繁荣。发展经济是乡贤工作的主要目标,使乡贤反哺有目标、有抓手、有动力。发挥乡贤资源、人脉等优势,把先进发展理念和优秀项目带回家乡、建设家乡,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出资出力。以成功乡贤的学识专长、创业经验指导桑梓,帮助建立决策智囊库、创业导师团等,乡贤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回归,直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繁荣,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

  由乡贤参与走向乡村善治。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乡贤回归,一批事业有成、眼界开阔、社会经验丰富的在外精英,通过依法选举加入村干部队伍,参与乡村治理,构建了以“发展、民主、法治、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善治体系,有利于形成“依法治村、以德治村、自我治村”的乡村治理新局面。从村社的角度看,乡贤的回归打破了原有乡村利益格局。本地村民热衷于竞选村干部,难免有自身及其家族利益的考量,而回归乡贤有的出于家乡情结,有的由于乡镇干部的动员和鼓励,并非冲着村里的利益而来。乡贤的这种反哺心理,有助于公平公正,从而为乡村善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乡贤会对接乡村治理。乡贤是“本乡故土”的贤者,更多的是在外发展的能人,把这些贤者和能人团结在一起为家乡服务,需要乡贤会这样的社团组织作为桥梁和纽带,从而构建“以村两委为主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基础、村务监督委员会和乡贤会为两翼”的治理体系。发挥乡贤会在村级治理中的补位和辅助作用,实行“帮扶+教化+辅治”的治理模式,实现乡贤治理的制度性、乡土性、现代性、公益性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乡贤会与村两委的关系,既发挥乡贤会在乡村法治、德治、自治中的辅助作用,又巩固村两委依法治村的主体作用。

  以乡贤文化发挥乡贤效应。“见贤思齐”,乡贤的示范榜样作用有助于教化乡里,感化村民。通过营造崇贤尊贤的浓厚氛围,弘扬“爱国爱乡、乐于奉献”的乡贤文化,引领民间道德不断向上发展。将乡贤文化纳入增强地域自信的基础工程,授予乡贤荣誉,提高乡贤地位,激发乡贤文化的正能量。向每位乡贤颁发证书,增强他们回归故里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乡贤榜”等评选表彰,通过乡贤事迹报告,借以激励广大村民,使乡贤的正能量逐渐内化为村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自觉。

  以乡贤工程畅通还乡之路。乡贤回归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实施乡贤工程,制订相应措施,畅通乡贤返乡之路。在顶层设计尚未破冰的情况下,以村规民约形式,探索回归乡贤宅基地安排等措施,帮助修缮知名乡贤的老宅,优抚其亲属,从源头上畅通乡贤还乡之路。目前,返乡路上的“篱笆墙”尚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一些在外发展的乡村精英尤其是从政的乡贤而言,家乡故土有时成了“回不去的乡村”。因此,如何畅通乡贤返乡之路,尚需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以政策体系护航乡贤队伍。构筑乡贤回归政策体系,确保乡贤返乡投资和参与乡村治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建立履职激励机制、荣誉授予机制和公益捐建冠名制。将优秀乡贤纳入“两代表一委员”,给予他们身份和平台。造血和输血并举,不断充实和完善乡村精英结构。重视本土精英培育,解决乡村原有人才不足问题,为乡村建设提挡升级提供支撑。加强在外精英培育,建立内外部精英流通和外部精英内部化机制。完善准入机制,鼓励有品德、有能力、有公益心的乡贤加入乡贤会。建立政府、村两委、群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权重评价机制,为乡贤工作成效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根据乡贤工作情况及各界评价,建立柔性退出机制,保持乡贤队伍纯洁性和公信力。


浙江日报 深读·思想者 00011 从乡贤回归
走向乡村善治
2017-05-22 3932488 2 2017年05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