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淘碑遐想
许金芳
“特授湖州府长兴县正堂加六级纪录十二次书,为壅塞泉源头口严禁庙潭淘花生。”矗立在长兴县水口乡大唐贡茶院景区内的一块青石碑上这样写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民在取土时发现的这块200年前民众自省的“环保碑”,于今“五水共治”仍有教育意义。碑文记述,金沙水久负盛名,历代地方官对金沙泉源的保护都很重视,到清嘉庆初期,金沙溪两旁的乡民在种茶之余种植花生。花生收获后,“运赴庙潭(金沙溪)”“洗复”,由于洗花生时泥沙俱下,泥水将清澈的水源变浑浊“致壅塞”。嘉庆20年(1815年),乡绅联名上书提出了禁止在庙潭淘洗花生的建议,后经知府请示上级,颁布了“禁止庙潭淘花生”这一禁令,并刻成碑文立碑在金沙池旁警示并督促遵守。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千百年来,人类逐水而居,上善若水并不是说水没有脾气。水有源,流有势、去有向,能穿峡谷掀巨浪,能经平原渗岩石,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如果人过多地向水索取,不给它修养生息的机会。水来,则涓涓细流会咆哮成洪水,游鱼交尾的清水会泛滥成涝水;水去,则“浪打浪”的湖泊会“枯水一线”,灿若图绣的原野会龟裂成网满目疮痍。
曾几何时,金沙水的水域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特别是将入太湖的下游,河港里的水污染严重,不能灌溉,不能饮用,“临河边渴死汉”成了发展之困。
让“碧泉涌沙,灿如金星”的金沙水灵性绽放,是世代民众的追求。近几年来因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两山”之路,金沙水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但“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社会”任务还很重,就目前论,暂且不说防洪水排涝水,水质性缺水仍然是我们的头号“敌人”,污水甚至污染了土地、家园,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没有谁愿意自己家园的生态遭受侵蚀,更没有谁愿意生活在污水横流之地。我们其实没有退路,只能把绿色的“硬指标”贯彻到发展全过程,才能守住那一泓清水。
面对水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人类已经觉醒,千疮百孔的大自然正在得到修复。这几年不知不觉中,你会欣喜地看到,公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很大提高:比如,农村随地倒垃圾的现象大为改观,焚烧秸秆的行为也大为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政府的组合拳环环相连:比如,植树造林,“五水共治”,“四边三化”……
伫立在《禁止庙潭淘花生碑》前,我向这块清代民众自立的生态碑行注目礼。眼前仿佛出现了“淘花生”年代的情景,一边生产要在溪涧里淘花生,一边是淘花生会污染水源,生态环境是“易碎品”,矛盾自古存在,纠结中先民令行即止。而今眼前,天空一片高远壮阔,山峦起伏佳木繁阴,一群群飞鸟盘旋起落。青山绿水,人类就是它们情同手足的兄弟。《禁止庙潭淘花生碑》从一个侧面说明,那时公众的环保意识、公益意识己经很强,我们向200年前的先民学习“护水源”知识,首先要让绿色理念更好地融入社会主流价值,多倡导公共意识,共同呵护,把生态当作每个人自己的事。
今日“五水共治”深得民心,力度空前,一方之水,在于人,在于养。只有人人护其源,畅其流,顺其势,浩然之水,才会碧波长流。只有想新办法、出新举措、建新机制,才能让大家喝上、用上干净的水。如此,才能在发展的血液中融入“美丽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