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要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东北虎保护的那些事

  据新华社长春7月29日电 (记者 高楠) 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访了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护虎使者”聊起“与虎同行”“虎口脱险”等与东北虎保护有关的那些事。

  “虎口脱险”后爱虎护虎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部,紧邻俄罗斯和朝鲜,是中国现有野生东北虎数量和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早些年,当地居民多以打猎和养牛为生,人虎矛盾在所难免。

  从伤虎恨虎到爱虎护虎的典型,是管道沟村村民曲双喜。曲双喜曾是当地有名的猎户,居住在保护区内。

  2002年的一天,曲双喜大雪后进山捕猎,归途遭遇一只受伤的野生东北虎。和老虎搏斗,他最终力衰不敌,被老虎叼着跑出20多米。千钧一发之际,老虎发现他身后背着的箩筐里有刚打回的鹿肉,就叼着鹿肉走了,曲双喜侥幸逃脱。

  虎口脱险后,曲双喜认识到自己非法狩猎和下套误伤老虎的严重性。随后,他联合周边村民成立了3支反偷猎巡护队,开始定期巡护森林。“珲春市首批无狩猎村示范基地”也随之启动。

  “人退虎进”为虎让路

  李健民今年48岁,历任吉林汪清林业局兰家林场场长和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公园办主任。

  李健民在兰家林场生活了40年,在李健民儿时的记忆里,“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长白山原始林区良好生态的真实写照。但随着对森林的过度采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东北虎、豹逐渐在长白山林区消失。

  近年来,长白山林区生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虎豹的生存和栖息提供了有利条件。李健民任兰家林场场长时,积极响应省里提出的生态移民号召,带领林场居民迁入城镇。

  通过生态移民等工程,保护区已陆续迁出2000多户人家。“兰家林场的森林覆盖率已达98.2%,以兰家为中心,方圆近30公里的‘无人区’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活动对东北虎、豹的干扰,成了真正的‘虎豹之乡’。”李健民说。

  追踪虎迹“与虎同行”

  郎建民今年48岁,是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中心主任。2001年郎建民来到保护区机关工作,从此对东北虎着迷,自学理论,拜访专家。

  为了使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监测及保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6个基层保护站,设有60多个红外线监测相机观测点。

  郎建民检查户外红外相机时,“平均2个月要把60多个观测点全走一遍”。他每年要在山上呆上100天左右,工作15年已经走了2万多公里山路,平时一天爬4座山,要走十四五公里山路。

  有时,郎建民会循着虎迹而去。“有一次,我去检查相机,一只‘大家伙’就在我身旁10多米处和我平行着走,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随后,它一跃而下,我马上拿起红外相机拍下了珍贵影像。”

  1998年,中、俄、美三国专家在长白山林区调查发现东北虎6至9只、东北豹3至7只。而最新监测数据表明,在珲春林区定居和通过珲春林区向吉林省内迁徙的东北虎、豹数量已达到27只和42只。

  “这标志着珲春林区作为东北虎、豹从俄罗斯向中国内陆扩散的生态廊道已经形成,并正在成为中国野生东北虎、豹恢复的种源基地。”郎建民兴奋地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7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16-07-30 1809342 2 2016年07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