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紧运行及其自增强机制
卓勇良
国民经济紧运行是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经济紧运行,顾名思义,是指经济运行的要素供给、需求状况等均较紧。
当前是国民经济从宽运行向紧运行陡变的转折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旦度过这一转折期,由于劳动所得占比和消费地位逐渐提升,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动态均衡期,形成结构持续优化提升的紧运行,或将继续具有较强内生动力。
中国经济曾长期处于宽运行状态,并逐渐导致扩张性结构失衡:动力结构失衡,形成出口投资依赖;分配结构失衡,劳动所得占GDP比重持续走低;需求结构失衡,消费率持续走低和积累率持续走高。在这些状况下,国民经济可以不依赖国内消费而仍较快增长。
随着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逐渐终结,出口成本上升加之竞争对手四起,且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出口顿现颓势。2011年至2015年,商品出口按人民币计算年均增速仅3.5%,比1978年至2011年猛然回落18.6个百分点。企业利润断崖式回落,投资增速较快下降。
然而中国经济历经近40年快速增长,改革大步推进,微观相对坚实,具有应对重大危机的能力。一是就业仍相对较好;二是未出现企业大面积倒闭潮;三是金融在封闭的市场体系中,加上政府调控,潜在风险暴发可能性尚不至于较大。与此同时,由于居民收入增长回落较少,形成收缩性结构优化,支撑中国经济至今并未出现所谓的“硬着陆”。
分配格局从有利于资本向有利于劳动转变。2011年,城乡居民劳动所得占GDP的33.4%,2015年估计上升至37.6%,上升4.2个百分点。这是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GDP增长的必然结果,促进消费增长在经济寒风中回落较少,支撑经济增长。
增长格局从出口投资为主向消费主导转变。定义经济增长进入消费主导格局或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与最终消费增长对GDP增长贡献,均应大于50%,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前两个条件现已满足,后一参数正趋于上升。
增长动力从要素推动为主向创新推动为主转变。中国经济增长三源泉,惟技术进步因与发达经济体有较大差距,仍有较大潜力。浙江规上工业2011年至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名义增长3.4%,全部职工人数年均减少1.2%,工业增长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
当前收缩性结构优化具有被动性及脆弱性特点。正是由于劳动供给总量短缺,凸显了劳动分配地位;正是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放慢,凸显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正是由于工业增长放慢,凸显了服务业增长地位;正是由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倒逼企业创新。同时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快,形成收缩性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不过由于出口投资增长的不确定性,增长基础并不稳固。
中国经济或有可能正在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消费主导的第三波中高速增长。第一波是走出短缺经济的较快增长,第二波是外需主导的更快增长。这三波经济增长均有一个关键因素,即劳动相对价格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经济中劳动所得占GDP比重从1983年开始下降,至2011年降至历史最低,然后持续上升。由此认为,中国经济是从劳动相对价格降低,且因大量引进技术及经济规模快速增大,开始形成成本下降型的资本快速扩张;2011年以来出现的劳动相对价格上升,将形成激励约束增强型的资本优化升级,倘其他相关状况较好,或将促进经济继续中高速增长。
劳动工资增长相对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将形成并增强劳动紧缺促进资本优化提升的三大激励约束机制。且这三大机制互为作用强化,成为经济紧运行下,促进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自我增强机制。
一是从要素供给端,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控制成本,加强技改和创新;二是从市场需求端,促进企业销售增长及其改善,提高产品品质,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三是从社会发展端,促进劳动地位提高,提升国民素质,加快社会发展,改变宽运行下社会发展支撑较弱局面,大大增强社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不过需指出的是,如果民间投资继续回落,则收入增长快于GDP或较难持续。在这一情况下,经济增长前景或将较为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