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设计之路

设计要让农民得实惠

  作为一家以城市高端物业设计见长的公司,杰地设计于两年前受邀为富阳东梓关村设计一批农民回迁安置房。对我们而言,乡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战场,做豪宅的建筑师,如何玩转农民房?

  本案位于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作为古代著名的水陆交通要塞,东梓关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村内有近百座遗留的明清古建筑,同时又有富春山居图中的山水特质,在这种文脉和自然兼备的环境中,我们坚持不将传统当包袱,不做“假古董”式样的新民居,而是希望结合原有居民的生活需求,以江南水乡的山水特质、文化印象为设计的出发点,塑造符合当今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乡村人居场所。

  东梓关村核心保护区内人口密度较高,部分古民居有倒塌趋势。为改善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一期先外迁50户,采用政府代建、农户集资的模式进行回迁安置,打造一个新杭派民居示范区,并在日后大量推广建设。

  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农民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以低成本实现生活品质的改善和提升,以便于今后进行进一步推广,让更多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强调群体组合,而非西方建筑以单体为中心,加上本案的示范推广要求所在,我们尝试从类型学的思考角度挖掘其中的共性,通过最少的类型实现多样性的群体。

  设计从基本单元入手,将宅基地轮廓边界与院落整合同步考虑,在总占地面积不超标准的前提下,确定了小开间大进深和小进深大开间两种形态的基本单元,然后由两个基本单元演变出四种基本形体类型,进而通过院落组织方式,形成一个富有变化层次的规模组团,每个组团都有自己的中心,组团的有序生长衍生便能逐步发展生成有机多样的聚落形态,这种单元生长聚落的模式也为未来的推广提供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村口的村民集会广场、组团的邻里交往场所以及农户院落,构成了3个不同等级的开放空间系统。由于农户私家车拥有比例较低,大部分以电瓶车出行,因此在设计中并没有将车库作为功能引入户内,而是集中设置了3块停车区域,通过一条机动车穿行道路串接,其余的道路均以步行尺度设计,既保证了传统村落的尺度,又能将更多的空间划给每户的院落。

  为了唤起村民的记忆,我们在村落中心迁移了一幢老房子作为乡村图书馆,并在村口设计一个公共敞开的村民活动中心,用于红白喜事、乡村展览及交流活动的场所,希望未来这里出现动静皆有、老少皆宜、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成为整个村落的活力源。

  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农民仍保留着在院子中洗衣服、用土灶做饭等传统生活方式,因此坚持用设计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将建筑师比较自我的想法强加于使用者。尊重居民的生活方式,创造适合他们饮食起居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在设计中,我们遵循了当地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边进入的习俗,后院的洗衣池、电瓶车位、农具间、空调设备平台、太阳能热水器堂屋和杂物间等实用功能,也一一考虑在内。

  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个系统过程,提供一些有地域性和时代感的居所还远远不够,更需要的是通过政策支持、体系优化、模式探索去解决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系统性问题。东梓关农居的设计研究,仅仅是在特定命题模式下的一种建筑实践尝试,竭力避免城市对传统村落肌理的侵袭,还原乡村的原真性,在低造价的基础上保证品质,以现代的形式语言重构传统元素,以当代建造方式实现地域性表达,力图探索一套可以应用于乡村农居大批量建设的可操作的策略系统。

  整个设计过程之中,我们通过与村民的深度交流与自身体验,从村民的切身需求出发,为之后的村落有机生长创造充分的条件与可能。我们也希望,能通过此项目进行总结形成设计导则,为未来乡村农居建设提供范本。虽然设计已经结束,但是我们依然会对村民回访,并且在建造完工后进行细致的成本测算,总结更多经验,为其他项目提供参考。期待东梓关能成为一个真正属于农民的经济实用、宜居宜业的江南村落。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设计之路 00018 设计要让农民得实惠 2016-07-05 1694322 2 2016年07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