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梦工场等承办电影对话沙龙
浙产文艺片
加入暑期档
记者 董小易
本报讯 (记者 董小易) 7月2日下午大雨如注,在浙报传媒新媒体孵化基地二楼,满满当当地挤了上百号远道而来的文艺青年。踩着雨声,四方脸、肤色黝黑的贵州籍导演毕赣走入人群,带来一场名为“亚洲电影新想象”的对话沙龙,为大家讲述他的电影处女作《路边野餐》的幕后故事。这部电影让他斩获金马奖新晋最佳新导演和全球7个电影大奖。但即使如此,27岁的他看上去依然云淡风轻、心有乾坤。
活动由中影国际等主办,杭州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传媒梦工场、杭州迷影联盟等承办。在文艺青年心中,即将于7月15日上映的《路边野餐》无疑是一场艺术饕餮。电影在杭州举行的唯一一场试映几乎一票难求。但即使如此,在暑期档上百部电影的夹击下,《路边野餐》作为唯一一部艺术电影,还是显得有些声音微弱。很多人不知道,《路边野餐》是由海宁黑鳍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出品、一部在浙江立项并通过审查的正宗“浙产电影”。
和毕赣本人的说话语调一样,《路边野餐》有种不紧不慢却独特的电影审美,很难想象它实际上拍摄于导演24岁的时候。这个故事毕赣写了3年,讲述贵州凯里一个小诊所的医生陈升,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踏上了寻找侄子的路。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光影中交织,让观众坠入云雾中,片中一个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极有大师风范。
“看不懂很正常,没关系。不管是喜欢还是讨厌,110分钟,观众去体验就可以了。”毕赣说。写故事时,毕赣在家里所有的墙上都挂满了人物关系树状图,每一个故事都有花鸟虫鱼,而最后展现在电影里的情节,是庞大世界中的一个小角。
《路边野餐》创作极为艰辛。“这个过程是孤独、漫长、枯燥、绝望的旅程,如果说创作是场不幸的话,那作品是不幸中的万幸。虽然很痛苦,但我有很多记忆、探索必须去表达。”毕赣说。
因为没有资金,电影的启动非常困难。启用的都是非专业演员,许多都是毕赣自己的亲戚朋友。“《路边野餐》拍到70%的时候,剧组解散了。当时大家已经拍了两个月,精神特别疲劳,体力也基本丧失了。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契约,大家已经帮了我太多,是该解散了,靠我自己去完成剩下的30%吧。后来就剩下4个人,去承担以前剧组26个人的戏份,包括录音师、文学策划和当时还是我女朋友的美术师。我一点也不幸运。在那种时刻,99%的人会选择不拍,可我坚持完成了。如果幸运的话,开机时不会只有4万元,那笔钱相当于没有。如果幸运的话,也不会等到3年前才开拍,5年前就可以拍了,可当时我就是连两万元的投资都找不到。”毕赣说。
好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最终说服了投资人并拿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路边野餐》大获好评之后,这位年轻导演拍新片就不愁钱了。接下来,毕赣要拍摄一部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是一部在他的家乡凯里拍摄的乡村侦探片。故事依然关于时间、关于记忆,但情节和风格要复杂得多。他透露,自己要继续去到一些电影去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