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肝义胆洒热血
——从张爱萍将军给童坤烈士家属的一封信说起
见习记者 钟睿
本报讯 (见习记者 钟睿) “一想起父亲,总希望他能留点什么给我们,让子孙后代有个念想。可惜,我们家连老房子都被日本鬼子烧光了,什么都没剩下。”在建党95周年前夕,记者来到衢州市龙游县龙洲街道太平路52号一处老家属宿舍,走访童坤烈士的儿子、今年85岁的童惜寸老人。童老把父亲的遗像擦了又擦,深情回忆起有关他父亲的一些往事。
童老最早从文字材料上了解父亲的事迹,还要从张爱萍将军的一封信说起。1972年,童坤次子童士仪因为特殊原因生活艰辛,无奈之下向父亲生前战友、入党介绍人张爱萍将军写了一封求助信。刚正不阿的张爱萍将军收到信后,用毛笔在病榻上给素未谋面的童士仪回了信。他在信中回忆起与童坤并肩战斗的烽火岁月,这样写道:“你父亲工作认真负责,作战英勇无畏,团结战友同志,深受大家爱戴。”将军得知童士仪的母亲重病住院,还在回信中附上一张300元钱的汇款单,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一年的工资。面对记者来访,童家后人一时难以找出这封珍贵来信的原件,但其中的这几句话一直铭记于心,如数家珍。
童坤,原名童立仁,1914年出生在龙游莲塘乡山水碓(现小南海镇新山水村)。据童惜寸老人回忆,他父亲1931年从省立第八中学毕业,并在其岳父资助下去湘湖师范和浙江省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就读,1937年6月毕业后到嘉兴王店民众教育馆工作。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早已接受进步思想的童立仁辞去工作,要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他回乡说服妻子和家人时,慷慨激昂地说:“男子汉大丈夫,计利当为天下计,现在到了民族危亡的时候,我们应该挺身而出。”
随后,他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并将名字改为“童坤”,寓意要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扭转乾坤。
1938年5月,组织安排童坤到浙江省第三游击支队工作,任二大队五中队机枪连指导员。而化名“张舟”的张爱萍当时在三支队负责领导政训室和改造部队。战友马协军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他(童坤)是个什么事都干、什么事都干得好的政治指导员。行动最有说服力,也是最能树立威信的。”由于工作积极、成绩出色,由张爱萍介绍,童坤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秋,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童坤进入皖南的新四军军部教导大队五期三队学习。在皖南事变中,本已脱险的童坤为救受伤的战友王敢泊而被俘,送往上饶集中营关押,在狱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据解放后在上海市总工会工作的王敢泊回忆,在上饶集中营,童坤和狱友们商量如何越狱,商定越狱成功后到他家乡避难。不久,童坤与狱友潘中趁放风洗澡之机越狱成功,回到龙游。此后陆续有5批共9位同志成功出逃,汇集到他家避难。童坤和妻子、家人一起,杀猪宰鸡犒劳,为大家做新衣服。在非常的艰难时刻,童坤还与大家成立党小组,四处打听苏北新四军的消息,寻找返回新四军总部的渠道。童坤还介绍3位战友来到松阳,到由我党同志负责的浙江第二儿童保育院当教师,自己则变卖家产为保育院筹措物资。童坤还积极支持抗日活动,据童坤堂侄童士魁回忆:“在1942年6月浙赣战役中,占领山水碓的日军发现童坤家里藏有四五十条棉被和大量蓝布,认定其支持抗日武装,便纵火焚毁了童家。”
“其实对父亲的了解,我们还不如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姚天熙。”童士仪说。解放后,时任龙游县委研究室主任的姚天熙跑遍大半个中国,寻访童坤各个时期的战友,完善烈士材料。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姚老告诉记者,1942年11月,为帮助难友们找到组织,童坤在杭州落入日寇魔爪,被狼狗撕咬,遭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其高贵品格感染了敌营中有良知的中国人。他成功策反伪军官兵和翻译人员,与他一起逃脱,投奔新四军金萧支队(其中翻译人员林飒解放后在《浙江日报》工作)。1943年8月,童坤任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指导员。1944年,童坤受组织派遣回到龙游,着手在衢州组建抗日武装力量,并在今天的十里丰一代开辟游击区。
这次返乡期间,童惜寸已经高小毕业,童士仪已到懂事的年龄,童坤妻子方冬莲又怀上了第三胎,家里急需一根顶梁柱。在送童坤归队时,岳母埋怨他:“你丢下妻儿不管不顾,知不知道她有多苦?”方冬莲则含泪告诉丈夫:“你是做大事情的人,我也阻拦不了,只希望你能早点平安回来。”童坤告诉家人:“再等我3年,我肯定回家,再也不离开你们。”谁料,这一别竟成永诀。1944年12月12日,童坤率八大队第八中队和特务中队到金华、义乌一带作战,在金华潘村东部与日军遭遇。激战中,童坤指挥战友们击溃日军,自己不幸壮烈殉国。
解放后,部分在上海的童坤生前战友联名致信老首长张爱萍,请他为童坤烈士题词。张爱萍及时寄来字幅“童坤同志永垂不朽”。姚天熙在上世纪80年代赴京,请张爱萍将军为龙游县烈士陵园题词,张爱萍也爽快答应。今日在三衢大地,仰望高耸的烈士纪念碑上张爱萍将军的墨宝,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在这块热土上曾有童坤这样一位英勇战斗、无私无畏的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