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艺文志

一页手札
一纸温柔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的精神家园。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此次,“感悟经典——喜迎G20中国当代名家手札书法邀请展”展出的除了现代西泠人创作的手札,还包括了历代文人墨客手札的珍品。

  信,乃笺上花。黑黑的字,散落在暗黄的纸上,在往昔的时光里,慢慢地生长,散发着淡淡的文墨清香;桔灯下,脉脉含情,也可说含情脉脉。书信的往来,本是传情达意之物,字如其人,见字如面。

  因其短小,书信而更显轻松活泼、典雅精致,情趣自然在规矩和法度之外。如果碰上是好的书法家,那么他写就的书信更是传世之作。比如,如今人们口耳相传的陆机的《平复帖》、王王旬的《伯远帖》、怀素的《食鱼帖》、李白的《上阳台帖》……

  据我所知,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距今1700多年,是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其字古朴、雄浑、沉厚。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杨凝式的《韭花帖》等,也都是流传下来的我国古代书信珍品。

  北京大展,展厅一隅,我不禁回望那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时代,长亭短亭,山高水远,秋水望穿,凭栏远眺,依楼遥望,望断南飞之雁。

  是谁曾说过,无故莫凭栏,信笺把思念拉得长长短短?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放翁面对着驿站的梅花,谁知他手里可否端着温热的黄藤酒?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张籍羁旅洛阳,秋风起而念家怀亲,于是,托人捎信回家,又怕遗漏了什么,连忙再打开看一遍。如此简淡的话语,如此绵远的情怀,“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其实,现当代文人墨客的信札功夫也了得,鲁迅的《两地书》、徐志摩的《爱眉小札》自不必说,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的《七只情雁》,声声雁叫依旧回荡,飞越时空。

  诗词、楹联、书论、画论、信札……此次手札展览的近现代名家部分作品书写的笺纸,由杭州十竹斋艺术馆木版水印精制。

  木版水印,是现代人的一种通俗叫法,专业学名叫“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顾名思义,就是在木版的雕版上用水质的墨和颜色来进行印刷。

  它是古代独一无二的印刷技术,也是世界最早的彩色印刷术。当时水印版画曾进入大众百姓的生活中,制作的信笺等雅物就是当时的奢侈品。

  也许,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在快捷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留住传统文化的芳香,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时代传承,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话题。

  传统,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在西泠人眼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收集、整理、研究、归类,进博物馆。还有一种就是套用传统的样式,在传统文化精神、艺术精神、艺术要义、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代表文化艺术的记忆里,选择性地结合一个时代的背景与精神加以创新,用新的内容、新的创作理念,表达现代价值观、理想追求和核心价值,作为文化的一种现象得以保存,与时俱进,焕发出这种文化艺术在当下的魅力。

  这,也是西泠此次展览的目的所在。

  尺短情长,笺上花香,勾兑了几多别离相思的况味,似乎是不经意间,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株独特的花来。

  而今,随着西泠手札大展的亮相,这株日渐稀有的花朵,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展开花姿,翠艳欲滴……

  时日,西泠人捡拾的,或许不仅仅是那一纸的温柔。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文志 00018 一页手札
一纸温柔
2016-06-15 1624244 2 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