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名家手札书法邀请展献礼G20
锦书相托:尺牍之间,翰墨生辉
本报记者 刘慧
网络时代,书信手札,渐已成了稀有之物。
一页薄纸、一帧手札,就是一条纽带,更是一个契机,迸发着自由飞翔的激情,承载着西子湖对远方诗意的盛情。
盼望已久,遂就成了一件件手札;思念日甚,积累成了一件件特殊的展品——西泠人把这份浓浓的请谏,写得缠缠绵绵,如月下西湖波光潋滟。
多么动听:浙江故事、杭州故事、G20的故事……都以尺牍书札形式作为展览呈现在观众面前:西泠人用各自不同书风书写的各色手札,透过淡淡“十竹斋”信笺散发出浓浓墨香。
这是一场感受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人文精神的展示活动——6月9日,在国家图书馆展出的“感悟经典—喜迎G20中国当代名家手札书法邀请展”展出了当今西泠名家以及历代文人墨客手札文牍等珍品,展览将持续到20日。
手札,
绽放时间深处的花朵
作为此次“喜迎G20·西泠印社文化艺术系列活动”一大亮点的项目“感悟经典——喜迎G20中国当代名家手札书法邀请展”让国内外观众无限惊喜:“书札文牍形式新颖,体现纯粹的人文情怀。”
展厅里,古代与当代的对话,历史和现实的交汇,跨越时空的艺术篇章,独特的书写韵味,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古雅的中国文化之窗。
书札,是文人间最具传统意味的交流方式,情趣表达自由随意,无拘无束。此次展出的手札,有的是从自己的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的是讲书法作品时的点滴感情,尤其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手札文牍珍品,弥漫着悠远的人文情愫。
风情才子,只尺信笺,见情见性。
展厅里,有一帖《笨爷刘江·致沈林翰小朋友》:“亲爱的沈林翰小朋友,收读了你的来信很高兴、很开心,你的字也写得很好。祝你今后努力学习,取得更好成绩,身体更健康,有空再来我家玩。” 这件本来只是一位老者对一位讨教书法小学生的回信,字虽不多,但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温暖,特别是最后署名自称笨爷,让我们充分体味到老艺术家与祖国花朵那种浓浓的亲情。在这些手札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感受到其中浓浓的文化气息,感受到怦然勃发的书生意气。
而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却用《自作述怀诗》手札记录了他人生75岁时的感怀:“磨刃断百砖,凿石三万强。汗血铸茧疣,岁多冽琼浆。至乐牛执耳,家累马由缰。今朝七五叟,犹作二八郎。”前不久刚刚过完77岁生日的韩天衡笑言:七七四十九岁,艺术求索任重道远。
“爷爷快过来,我读给你听。”大学生小声地读着著名画家刘国辉的《王羲之兰亭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青溪吾故里,名城变湖底。千岛山水妍,情系远游子。”这是西泠印社顾问、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邵华泽的一通书札,也是他20多年前游千岛湖时写的一首诗,身为淳安人,邵华泽怀念家乡,有着特殊的意义。他在题款中,还记录了故乡的巨大变迁,因建新安江水电站,淳安和遂安两古城皆入水底,改变成了流珠浮玉般的千岛湖,如今已是世界著名的旅游休闲胜地。
“艺术和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轮子,我个人的科学研究也常常受益于对美术、书法艺术的热爱和钻研。”潘云鹤创作的三通手札,是他多年学书的一些感悟。其中《论西汉隶简》一通所记,则是潘云鹤对新技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判断,以及对两汉和晋唐书法的认识:毛笔的成熟和纸张的应用,催生了西汉的隶书和东晋行草的高峰;而隶至东汉犹如楷至李唐,法则渐加整齐规范,然而久读终趣味乏然。
再来看,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为此次大展创作了手札书法三通。其一为《论语·为政篇》节录,仿汉简,上有“多闻”“多见”之语,希望多听多看多思,即能少错、少悔,必有福也。其二为“读龙泓山人论印”,今年元宵,童衍方正读丁敬论印诗,忽有艺友持家藏文彭草书手卷供赏,有感于上海还有如此珍宝流传,十分欣慰而记录其事。其三为“论胡钁晚翠亭长”,记有篆刻大家胡钁治印取法诏版,思他不久前从域外购回其代表作“玉芝堂”,并钤手札之中,感觉别有意趣。
西泠印社最年轻的理事、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沈浩那飘逸潇洒的《杭城喜迎二十国峰会》手札:“柳浪新绿染晴空,平湖碧水映桃红。春山花雨迷人眼,造化天工处处融”。
这些,或长或短,或浓或淡,也许是书法家们不经意间的信笺,却成了绽放在时间深处的花朵,清馨香幽。
十竹斋,
特制信笺飞向世界
翰墨飘香,纸墨生辉。
在北京人的印象中,现代制作的信笺纸当首推北京的荣宝斋和上海的朵云轩,但实际上,杭州“十竹斋”所制作的信笺更有西湖的精美。
“每次到杭州出差,总要到十竹斋转一圈,大家的书画自然是买不起,就买些信笺纸这样的小玩意珍藏。”观众李建中说,他收藏的几种十竹斋信笺,古色古香,精美雅致。
杭州“十竹斋”位于车水马龙的中山北路和凤起路的交叉口。夏日,地下空间里,清香缭绕。杭州“十竹斋”掌门人魏立中正手握拳刀,无数次的手起刀落之间,一幅老梨木西湖全景雕版渐渐显山露水……走进斋内,只见雕版、木版水印工具陈列其间,几位年轻人正点灯专注刻版。也就在这刹那间,闹市的喧嚣仿佛完全被隔绝于门外。
“十竹斋”最早是由明代胡正言创立,以饾版、拱花等多色套印技法,将版画印刷术中最复杂、最精美的木版水印技艺推向极致。但后因种种原因,一度销声匿迹。就在2001年,杭州十竹斋艺术馆正式创立,湮没数百年的木版水印名坊终于得以重生,并被世界各国所关注;而他的创立者——师从陈品超和张根源的木版水印传承人魏立中,也因此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走进了G20峰会的视野。
“无疑,尺牍书札是学人表达想法的纯粹形式,是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魏立中看来,它不同于其他楹联、中堂或扇面这些书法创作类型的“正式感”,更多是没有约束的自我情趣的流露。综观文化历史,很多令我们感动的历史遗存和艺术作品,都是以书札形式存在,从书法审美的角度看,这种自由的书写状态既是历代文人文心自然流露,也寓寄了理想抱负和其向往的人生境界。
魏立中说,木版水印是中国古代科技生产史上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绘、刻、印高度结合的产物,被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教授称为“十竹斋佳制,画刻印三绝。”
杭州是毕昇的故乡,印刷术自然久负盛名。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有“今天下印书,杭州为上”之记载,而十竹斋木版水印则是近现代杭州版画印刷艺术的明珠。20世纪30年代,鲁迅与郑振铎耗时7年编印《十竹斋笺谱》,被鲁迅称为“明清士大夫清玩艺术之最高成就”,使一度销声匿迹的十竹斋木版水印重现生机。50年代末,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工厂的张漾兮、夏子颐、张根源、陈品超、徐银森、俞泓、王刚等人重新刻印《十竹斋印谱》,同时用木版水印技艺复制了一批书画名作,其中写意水墨画的复制技术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驰名中外。
面对自己书写在十竹斋信笺上的《中华书法赞》手札,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读来感慨万千:中华书法世驰名,源远流长代有成。镌写甲金石竹纸,传承篆隶草真行。神州万里民兴业,盛世千秋笔纵情。吾辈跻身肩重任,共耕翰墨百花荣。
苏士澍特别感谢,西泠印社邀请十竹斋传承人魏立中镌刻展览用笺,让淡淡的西湖水墨在古老的宣纸上慢慢晕染……
创新,
时尚信札承载文化
杭州,不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当下文化创新之城。
在策展人杨晓光看来,西泠印社在G20峰会上,推出这样高品质的书家手札精品展,不仅是当代手札珍品的大集合,也是一次品读、学习、交流、借鉴和传承经典文化的极好机会。木版水印绝不是简单的复制印刷,而能传承千年的恰恰是创新——让古老技艺与时代色彩结合焕发出新的光彩。
设计手札书法专题展,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思路。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称赞,书札本来是中国文人最初的载体之一,它的本质在于体现率真雅逸的文人精神和天机清妙的艺术语言的统一。选择这一形式,体现了西泠印社当下对书法本义的追溯。为了切合这一主旨的情景设定,社员分别选择了跋文、忆事短札和书录秦金文加上随记的文字内容,书写过程中力求进入文字内容表达的真实状态,情感自然流溢。
“很有特色,亦具创新。”西泠印社理事兼书法研究室主任祝遂之参展的3幅作品,分别为他自己创作的诗稿、题跋形式和古人诗稿,突出表现杭州人文传统,而用书法手札的形式更有韵味。祝遂之说,以前手札是传统文人的一种写信方式,如今也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此次西泠印社能做这样的展览,在现代文明下让更多人甚至外国朋友来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国人能泛起对老底子生活的一丝回忆,对于海外友人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方式,非常有意义。杭州地域人文历史深厚,相信G20峰会的召开,会让这份传统文化更加灿烂耀眼。
“作为一名书家,弘扬和传承书法艺术是我的责任,传统书法艺术如何融入现代生活,也一直是我经常思索的问题。”浙江书协主席鲍贤伦感言,当代书法创作,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古人的诗文用当下的书法形式表现,作品虽然精致,却少了一份源于诗文的情感表达。而用手札形式创作,则必须表达作者自己的所思所想了,这是一种文书合一的境界,是接近古人书写的一种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更有一层学术思考意义。
在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的心中,西泠印社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在国内外印学界和书画界独树一帜,其重要宗旨就是名家立社、学术立社,传承历史并适应时代“新变”,需要“打开门来办印社,关起门来做文章”。在G20峰会召开之际,西泠印社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介和载体,打开思路策划了手札展,以优秀作品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和求变意识得以充分体现。
“作为这个活动的策划人,我既欣慰又感激。”去年夏天,作家杨晓光参观杭州十竹斋艺术馆时,在那里看到了许多不同时代的珍贵手札,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手札作为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人的手札里,我们可以知晓那时的风土人情,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可以触摸到他们的心跳。但是很可惜,这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到今天差不多都要失传了。
于是,杨晓光萌生了策办一次当代名人手札展的想法:旨在通过名人的示范效应,让大家来传承和弘扬我国这一特有的传统文化。杨晓光的这一想法得到一些朋友的肯定和支持,认为专门举办一次手札书法展,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和体悟这一经典文化,唤醒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一想法,又刚好与主办方不谋而合:恰逢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在这期间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可以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这项活动启动后,得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家图书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艺术家和社会名人的积极响应。受邀者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又有文化界、政商界的人士。令人感动的是,艺术家们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非常认真地进行创作,拿出了精品力作。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表示,这次手札精品展,从形式空间上是艺术审美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有机融合展示,它将使外国朋友看到中国书法全民文化敬仰的氛围,这无论从艺术效果、还是传播形式都是世界性的,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输出方式。
今秋9月,让我们相聚美丽的西子湖畔,重温那些渐行渐远的书信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