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 声音

  实际上,“工匠精神”虽然是一个舶来词汇,但是其精神内核——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业等品质,确实长久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只是,近年来社会风气日渐浮躁,优秀的技术工人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和物质回报,这才使得中国的传统精神逐步退化,而要向德国、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学习“工匠精神”。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在引导社会舆论和提高工人待遇上下功夫,让整个社会认识到熟练技工的重要,提高其社会认可程度,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易鹏(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

  在刀具中,阳江的“十八子”称得上是“飞机中的战斗机”了,但与德国刀具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而且德国有名的刀具并不只是“双立人”,还有其他不少品牌。打个比方,“十八子”在中国是矮子里头拔起的“高佬”,而德国则是一水的“高人”,只是你更喜欢谁的长相罢了。

  提起“工匠精神”,我们有一个令人骄傲的祖师爷鲁班,但有这样的“传统”,并不等于形成了这样的“文化”。从造不出德国那样的刀具和指甲钳来看,我们的制造业还普遍欠缺一种对技术和质量精益求精的“傻劲”。

  ——梁思奇(时事评论员)

  工匠的核心不是去“制造”什么,而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心态”,而这种精神正是当下国人应重视的。从60%到90%已然优秀,但是从99%到99.99%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需要重新找回工匠精神,这才是当下中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李光斗(品牌战略专家)

  供给侧会受需求侧的有效制约,如果需求侧是一个还没解决温饱或是刚刚解决温饱的社会,供给侧提供倾注工匠精神的产品,就有消费不起的问题。目前,人民开始拥有购买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从需求侧来说,已经对供给侧提出了“工匠产品”的需求。

  如果中国不提倡工匠精神,企业不贯彻工匠理念,就没有办法生产出满足这部分人群消费的产品,他们就会更多地去境外购买洋货,中国将丢失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在投资与出口都压力增大、需靠消费来提振经济的当下,提倡工匠精神不只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追求,更是一剂现实的药方。

  ——廖保平(知名评论家、作家、诗人)

  摘自新华网思客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 声音 2016-04-12 1028683 2 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