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

无土栽培
菇农增收

  本报讯 (通讯员 邵敏 记者 曾福泉) 记者日前从省农科院获悉,该院专家研发出无土栽培“灰树花”这种食用菌的新技术,解决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推动庆元县灰树花产业转型升级,帮助菇农增收。

  庆元的灰树花一年可以收两茬,但秋季二次出菇时,传统办法使用覆土栽培,产品带有泥沙,并存在铅含量超标的问题。庆元灰树花富含硒,且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含量较高,富营养价值;但栽培方法落后、产品质量难以提升,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难题,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团队对灰树花的栽培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不再把灰树花菌棒埋在地里,而是放到地面上,通过控温控湿方法来促进灰树花子实体形成。

  专家告诉记者,灰树花二次出菇重金属富集机理研究表明,过去覆土栽培所用土壤的铅含量较高,土壤中的铅被菌棒吸收,富集于灰树花中。科研团队对菇农种植的灰树花新旧菌棒、秋季覆土用土壤、产品重金属、农药残留、品质等多项指标开展长达两年的跟踪和检测,阐明了灰树花的重金属吸附规律。

  据检测,每千克无土栽培的二次出菇灰树花,铅含量已经降低到0.1毫克左右,远低于国标每千克铅含量不超过1毫克的规定。二次出菇无土栽培的灰树花和覆土栽培的产量基本持平,批发价却可达到每斤45-50元,是覆土栽培售价的二至三倍以上,市场前景看好。

  找出了破解难题的钥匙只是第一步,教会菇农如何用这把钥匙打开致富之门更为重要。省农科院专家和庆元县食用菌中心的科技人员主动当起了老师,在菇棚现场、田间地头,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讲技术、授方法。特别是在种菇关键时节,更是利用晚上的时间为菇农们集中开设讲座,解答大家的提问。

  目前,庆元县黄田镇和岭头镇均建立灰树花生产示范基地,构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庆元灰树花正以绿色食品标准、无公害标准进行规模化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作为农业部地理保护产品,现在每年总产量1500吨,产值超3亿元,所生产的灰树花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大大提高,可以直接出口或深加工。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4 无土栽培
菇农增收
2016-01-15 4082932 2 2016年01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