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成熟产业和优势产能的配置
浙江企业要切准东盟市场脉动
本报记者 陈佳莹
本报记者 陈佳莹
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以来,我国已跃居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出口来源地。
浙江企业也顺势瞄准全球发展最快地区之一的东南亚市场,从2002年的23.7亿美元到2014年的332亿美元,浙江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增长达14倍。而在近年来出口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我省对东盟出口仍表现良好。2015年前11个月,以机电、高新技术、纺织等商品为出口主体,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契机,浙江对东盟出口1349.2亿元,增长7.7%,在出口前四大市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中增幅最大。
早在2010年,东盟各国便达成了加强《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等共识,随着东盟共同体的成立,成员国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需求将大幅提升。而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也恰恰将完善基础设施、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等“互联互通”建设作为重点,彼此供需相契。
“东盟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既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也有经济相对落后的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张汉东表示,面对成员国内部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统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寻求与中国加强合作应该是东盟共同体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而对于浙江而言,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成熟产业和优势产能的配置更是正当其时。落地越南的龙江工业园是浙商牵头实施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冶炼、电子、纺织等产业为主,目前入园企业已达35家,年产值30亿美元;仅2015年一年,引进企业的占地面积达105万平方米,引进资金达6亿美元,双双超过前六年的总和。“园区内50%的企业来自浙江,发展势头强劲,越南的劳动力红利还将持续15到20年,我们正在进行考察调研,下一步还将建设两个类似的工业园区。”龙江工业园董事长翁明照告诉记者,东盟共同体建成后,将使该区域内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产能需求更为旺盛,浙江企业应该抢抓新商机,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产能和贸易合作。
东盟共同体的建立无疑将为浙江企业在各国投资设厂及开展贸易提供便利。有专家表示,东盟共同体正式成立后,各国间金融、交通等跨境服务壁垒将逐步消除,企业在东盟不同国家开拓市场将更为便利。“东盟共同体内部关税减免、海关手续简化对于企业减少货物中转时间、提高贸易便利性有一定的帮助。”绍兴宝丰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丽丽说。
除了经贸领域,旅游、文化等领域也或将迎来更多机遇。“东南亚旅游市场历来是浙江出境游中的第一大市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梁雪松告诉记者,对于旅游业而言,期待东盟共同体成立后能加快出台像欧盟《申根协定》一样的便利政策。与此同时,他更期待东盟各国在服务意识、服务水准、服务设施的标准化上能齐头并进,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浙江的旅行社应该做好准备,适时推出旅游共同体下的一体化产品,把共同体内十个国家的不同特色巧妙延伸到一起。”梁雪松说。
东盟共同体给浙江企业带来的不仅有机遇,也有挑战。
“东盟共同体的成立也存在出现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市场的可能性——各成员国通过减免关税、彼此开放等各种措施,提高区域内经贸依赖度,实行某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张汉东认为。
亚洲高空作业平台行业唯一的自动化总装流水线、大型自动化喷涂流水线、德国进口自动折弯机器人、激光切割机……这是位于湖州的浙江鼎力公司拥有的国内顶级智能化生产设备。作为高空作业平台产品的亚洲销量“冠军”,浙江鼎力将重点放在扩大高端和新型产品的产能上,凭着领先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操控性等核心竞争力,与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菲律宾等东盟国家成功合作。公司董事长许树根表示,未来公司将加大对东盟的投资,进一步开拓东南亚的市场,促进“一带一路”战略落地东盟。
张汉东认为,面对挑战,浙江企业应当通过供给侧改革,切准东南亚市场的脉动,以高技术、高质量为核心竞争力,才能立足于这一喷薄欲出的全球第七大经济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