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望乡

龙泉小学老师将老物件带入美术教学

钟紫军:把乡愁种进心田

  核心提示:仿佛不经意间,乡土家园离我们越来越遥远,那些曾经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老物件正在消逝:一尊老式机械钟,一把竹编烘火笼,一只盛粮的木桶,一盏照明的油灯……时间倒流至2013年,龙泉老城区里的东街、东后街陆续开始拆迁了,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东升小学美术教师钟紫军,依依不舍地搜罗老房子里留下的老物件,并将它们带进了课堂。一边是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一边是饱经风霜的老物件,新旧时光在一间名为“学生公社”的美术教室神奇交汇,大山里的乡土教育似乎也找到那独特的美好。

  本报记者 江晨

  市委报道组 鄢鸣 潘枫

  11月26日上午10时,龙泉东升小学503班的30多个孩子,一溜烟钻进由鹅卵石和木板装饰的“学生公社”美术教室。他们端正坐好,摊开绘画本,在满屋子老物件的环绕中,开始新一节的美术课。

  这堂课,讲述的是“生活中的民族纹样”,教室里那些躺在角落里的牛腿、筷篓、瓷碗都派上了用场。环顾教室四周,大小不一、从清末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老物件挂满墙壁。在这其中,有一个和东升小学同岁的甲鱼叉,诞生于1908年;有曾祖母传下来的一个清末竹编书箱;还有一段段从廊柱或是衣柜上遗落的木头构件......从2013年开始,钟紫军费尽心思,淘换来一件又一件老物件,摆进他的美术教室,一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

留住遗失的美好

  1986年出生的钟紫军气质温和安静、说话不紧不慢,课堂上的孩子们对他却都很服气。

  2010年,他从丽水学院艺术学院本科毕业后,回到母校东升小学当上了美术老师。东升小学虽然算作龙泉的一所城区学校,但超过七成的学生户籍不在学区,半数以上的孩子来自进城务工家庭,许多孩子更是生长在深山中,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良莠不齐。

  连钟紫军自己也说不清楚,怎么会办了一间学生公社。他只记得,2013年9月那一年的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当时的美术课本上第一个章节,要给孩子们讲述“壶的聚会”。他灵光一闪,家里可不正保留有一些老茶壶么?瓷的,铁的,陶的,甚至锡制的都有。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直观印象,他立即回家翻箱倒柜地找起来。

  此时正值他家所在的老街——东街拆迁,废墟中,昔日那些被束之高阁的老物件,如瓯江渔民用具、竹编书箱、石磨石臼、油灯、米斗等旧时农家用品,一一浮出水面。作为美术老师,他先是拣了一些瓶瓶罐罐,准备给学生上写生课用。翻着翻着,他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老物件是当地人生活方式的见证,丢掉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于是,他忙不迭地“捡破烂”,并把它们当成宝贝运回了教室。

  “飞速进行的城市化,让很多有历史价值的老物件就此消失,我们总要想办法留住‘遗失的美好’,要不将来查起来,连个资料都没有。”钟紫军介绍,龙泉共有400余个行政村,但自然形成的村落却多达上千个,短短的几年光景,很多原始村落空心化,甚至一些变成了道路、工业园或商品房。

  他在工作笔记的扉页写道:“岁月不可留,过去生活中的所有物件,以其缄默的存在真实地诉说着往昔岁月。不同时代的物品汇集而成的,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些老物件,或记录历史,或讴歌时代,或反映生活,每一件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珍藏的故事。”也正是心中那份难舍乡愁,加上学校的大力支持,让这间独特的美术教室得以生根发芽。

乡土绽放出美丽

  为了让孩子们对老物件有个直观印象,还有心中那种“乡愁的召唤”,钟紫军利用空余时间走村串乡,寻访老房子、老农具、老物件,并请教当地老人讲清老东西的功能、历史,一一记录下来。有一次,为了从废墟中搬回一个破损一半的石臼,他请了朋友们去抬,6个大小伙子将石臼运回学校,“人都累傻掉了”。

  而最为有趣的,则是用香烟换取老物件。

  按龙泉当地的风俗,每喝一场喜酒,都会有一包中华香烟作回礼。这些回礼香烟全被钟紫军用在了淘换老物件上。十里八乡的街坊邻居拿出旧物、出个价钱,一包中华香烟折算成37元,极易成交。随便拿起教室里的一个米斗,钟紫军清楚记得:“这是三包香烟换来的。”

  让钟紫军没想到的是,在不经意间,这种与乡土文化结合的特色教育,成为这所城郊结合部小学独辟蹊径发展的新路径。老物件不仅让他教会孩子们美术,还辐射到语文、数学乃至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上来。

  “就拿那墙上的蓑衣来说,很多学生根本没见过,我一边让他们临摹,一边讲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孩子们就能体会古代渔翁悠然自得的生活乐趣。那些瓷器,我会告诉他们烧制泥土的温度及原理。”今天学习的这堂“生活中的纹样”,他告诉学生,筷篓上面是青松纹样,寓意长寿;而那没有纹样的五杂桶,是以前龙泉姑娘出嫁时陪嫁,寓意五谷丰登、生活富裕。

  这里的孩子,则因为老物件的环绕,将美丽从眼睛一直种植进心里。他们用画笔涂鸦出他们眼中的龙泉乡土民俗风情,制作青瓷的《瓷韵》、铸剑师锤打剑身的《剑魂》、还有《龙南庙会》、《宝溪捣麻糍》、《道太晒柿子》,那艳丽的色彩、童真童趣的笔法,有着难以言说的质朴美感。

  而在这所学校里,不仅仅有乡土民俗的“学生公社”美术教室,还有数字化绘画、剪纸贴画、线条雕刻、手工制作等其他6个美术教室,以及下辖的唯“E”画坊、金石印坊、乐想空间、多彩画苑、童心童画、趣墨轩等7个美术社团,用来提高乡下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情趣。

老物件里生新意

  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东升小学几经搬迁,如今坐落于龙渊街道。校长杨春和带着我们漫步校园,虽正值冬季,却处处风景宜人,“一草一木会说话、一墙一壁皆育人”。

  在学校中轴线的两侧,我们看到一条“龙渊记忆”景观带,从拆迁后的残垣断瓦中捡拾的老砖块垒砌,镶嵌以不同造型的石墩、砖雕、石磨,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龙渊文化墙。

  杨校长告诉我们,未来,随着龙泉城东老街的陆续拆除,东升小学将把昔日的特色老街景观仿建进入校园,形成具有“龙渊”历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这在全省也可能算是独一无二的了。而在他们的特色乡土文化中熏陶出来的学生,走出学校后,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学习后劲充足,各项成绩在整个龙泉都名列前茅。

  现在的“学生公社”,还多了一个身份——瓯江书画社,在每周二和周四的晚上,来自龙泉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士齐聚在教室之中,或谈论龙泉文化,或进行艺术创作,这个“沙龙”在整个龙泉都小有名气。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加入到老物件的收集队伍中,并不断为这间美术教室添置“新成员”。

  钟紫军说,他已经数不清教室里到底有多少老物件,每天晚上,当他静静坐在这间美术教室里批改作业、或是进行艺术创作时,会产生新旧时光交错在一起的美妙感觉。他愿意花更多心思、更多精力,投入到对老物件搜集保护中去,而与孩子们一道探索美、认知美以及创造美的教学相长还将精彩继续。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19 钟紫军:把乡愁种进心田 2015-12-01 浙江日报2015-12-0100011;4084941;浙江日报2015-12-0100010;浙江日报2015-12-0100009;浙江日报2015-12-0100013 2 2015年12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