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用美育之力润养人心

  马悦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要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意见》明确要求,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而普通高中则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

  《意见》一经发布,就受到了家长、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叫好者有之,不同的声音也有之。不少人质疑说,高中学业紧张,没有必要因为舞蹈、戏剧这些“可有可无”的美育课程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

  文艺、美育教学真的可有可无吗?实则不然。相反,我们亟需加强美育教育,用艺术之美浸润大众人心、提升道德修养、引领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新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也指出,要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使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潜移默化、滋养人心,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

  用文学、艺术教化万民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更是传递社会价值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古时候,村村都有的戏台,是传递“忠、孝、礼、义、廉”等传统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台上的人物故事更是长辈教晚辈的最方便的范本教材。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艺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却愈加突出。曾有社会学家提出,目前我国国民的艺术欣赏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社会大众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还有待大幅提高。特别是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国民素质、文明程度、艺术水平能否及时跟上,已经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课题。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美育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优质人才培养的必要一环。“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智体美‘四育’中的短板,需要下大力气加强。”教育专家表示,在校园里开展舞蹈、戏剧等美育教育,不仅可以在年轻人中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更能培养有艺术鉴赏能力的青年一代,树立起当今社会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我省的教育实践也证明,美育教学进高中,已经受到了学生的热捧,可见其现实需求的强劲。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杭州已有不少高中开设了美育课程:长征中学开设了合唱艺术、舞蹈艺术、器乐合奏、流行唱法等选修课程;杭师大附中、浙大附中等都把舞蹈、戏剧设为面向高一、高二的选修课。浙大附中相关老师说,虽然不是必修课,但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名额有限,有些课美育课程一推出就被“秒杀”。

  在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看来,美育是渗透到学校教育方方面面的,即便是在学科教育过程中,美也是处处存在。“比如黄金分割率这样的数学规律本身就蕴含着美,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去发现这些知识背后的美,那么学习本身也就是一次美的历程。”

  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美育教学进校园,还需攻克一些难点和“痛点”:如何实现课程化管理,而非“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如何鼓励更多艺术家、民间艺人走进校园?

  美育教学的课程化,要从设计范本教材开始。要为全体学生普及戏剧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又不能打破40分钟一节课的结构,就必须充分认识戏剧和教育都要从模仿开始这个基本规律,设计出最好的范本教材——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好玩,还要便于学习复制,指导学生分组模仿学习表演。中国有千百年的戏曲传统,戏曲教育和音乐一样,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们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普及戏剧教育的路来。

  专业人才的匮乏,是美育教学进校园的现实瓶颈,破解这一难题,则需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浙江是百工之乡,拥有大量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的传承人,这是美育教学的巨大资源库。政府和学校应该探索更丰富的人才聘用方式,还可以学习国外经验,通过免税、降税的手段,鼓励专业艺术团体、职业音乐机构参与到学校美育教学中。

  当然,美育教学进校园,最根本的还是要转变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打破高考“指挥棒”的束缚和制约。当升学率不再成为学校的紧箍咒、高考分数不再成为家长、学生唯一看重的硬指标了,美学教育才能更好地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用美育之力润养人心 2015-10-29 4049848 2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