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工大学子体验湖州荻港古朴乡风
芦荻深处有人家
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谢东东
隐于郊野,远离喧哗,荻港古村随千年运河流淌至今。抿一口茶,撒一网鱼,微笑挂在每个荻港人的脸上。这个夏天,浙江工业大学的大学生们走进湖州南浔区荻港古村,寻觅村中流传至今的古朴乡风,体味这里的淡淡乡愁——
他乡即故乡
潺潺流水前,木质廊棚下,老人坐在靠河的条凳上,拿起蒲扇,喝口桑叶茶,日子从指尖缓慢溜走。这是寻访队员崔冰琳时常在脑海里出现的荻港古村,那里有她儿时与外婆共处的时光。
得知“守望家园·传承文化”系列探访活动的那一刻起,崔冰琳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去荻港,不单是因为这里曾经的童年记忆,更因为在茫茫芦荻荡中,还有一块纤尘不染的世外田园。于是上报、申请,征得老师同意后,一行十人,从杭州乘高铁至湖州,再乘104路直达荻港。
走过一段长长的柏油路,路旁粉红色的荻花肆意盛开,阵阵蛙鸣传入耳内。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崔冰琳阔别荻港多年,再次感受到故土的芬芳,记起次次叩门时笑脸相迎的外婆。这里的一碗水、一朵云,都让她感到那么亲切。
荻港,新鲜、古朴、意味悠长,让这群刚刚步入大三的学生兴奋不已。还没来得急好好歇脚,小分队就迫不及待地去感知荻港古村的一切了。
荻港村毗邻京杭大运河支流,老屋临河而建,一条古老的雕梁长廊将古村拉得修长。在古村不远处,村主任杨明带着寻访小分队来到第一站:总管堂。关于荻港村的前世今生,犹如一幅长长的卷轴,从这里开始缓缓展开——
相传南宋年间,荻港一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当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一位途经此地的押粮官出于善念,将军粮全部分发,救了众多百姓。后来,荻港百姓为了感恩,便集资修建了总管堂。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耘有余。”历经几百年风雨,总管堂门前这副楹联仍在。每逢初一、十五,年长的老人便会前来祭拜,以颂扬先人、期许后人。“善心”二字也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内化成荻港村古朴的乡风。
据《湖州府志》记载,南北朝时,不少北方人为躲避战乱来此隐居。到明代嘉靖年间,荻港村已初具规模。600多年过去了,今天古村里生活着1000多户、3700多人,不同姓氏的人在此繁衍生息,和睦共处。
听村主任讲起村史,同行的大学生有的用笔记录着,有的架起相机按下快门。初次相逢,荻港村的乡土“善”念,着实让寻访小分队对荻港充满期待。
水乡古风存
次日,天还蒙蒙亮,队员俞如焰、江贝子便蹑手蹑脚地起床了。拿起摄像机和三脚架,两人踏着石板路走向深处,到一家茶馆门前停下。此时茶馆早已开张营业,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自己的固定位置上,聊天喝茶,茶馆主人潘平福忙里忙外。
两人架起相机,拍摄下了茶馆的清晨。内屋老旧的蜂窝煤炉上,烧着几只外表炭黑的老式茶壶,“滋滋”的蒸汽顶起壶盖。外头七八个老人啜着茶,谈起了里短家长,浓厚的乡音随着茶香弥漫开来。
这间茶馆,从民国初开门至今已四易其主,潘平福从1966年盘下这个老店,陪着老街度过了大半辈子。茶馆名“聚华园”,又名一元茶馆,百年传承下来,除了茶馆原貌未变,村民对茶馆的情分也未变。
昔日荻港有今夜月、遇园楼、彩云楼等大大小小13家茶馆,茶楼内设有台子唱平弹和大书,算是“书茶合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乘船经过荻港的人都喜欢上岸来喝口茶,听场戏,成就了水乡独有的生活习惯。
岁月推移,商贸渐稀,茶馆关了,说书人不来了,可村人爱聚在一起喝茶这习惯改不了。于是,这样一家茶馆,在潘平福和村里“老伙计们”的坚持下,保留至今。
“当你踏入这间茶馆,老人们悠闲的喝茶闲聊,那种古朴、惬意的生活,不就是我们要寻觅的乡愁嘛!”俞如焰被镜头中的画面吸引,更被荻港村朴素的民风吸引。让她觉得新奇的,还有位于茶馆右侧的剃头台。
在这间茶馆里,你仍能看到传统剃头匠早已失传的“绝活儿”,滚眼珠、敲背、掏耳朵,这些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理发步骤让客人们备感舒畅。
这些熟稔的生活场景,像江南水乡中活着的文物,诉说着流传至今的乡土情怀。
从茶馆中退出来,俞如焰、江贝子再次行走在横竖相间的石板路上。在一处三角地带两人架起相机,此时,太阳泛红,水乡的日出放射出恬淡的光芒,映在平坦悠长的青石板路上。古村的一天,由此开始。
风俗最殷优
小分队队员开始陆陆续续起床,继续探寻古村的一切。在探寻中,队员教当地的孩子学画、与村内老人攀谈、在古村新建筑涂上喷绘……在接触中感知古村的历史、建筑、民风和善念。
石板路,将荻港古村的各个角落连接。踏上这些石板路,深入了解古村后,小分队才明白,在横纵交替的石板之间、随处可见的拱桥之上,勾连起古村人的行善路。
据荻港章氏族谱记载,康熙年间,荻港道路泥土瓦砾,阴雨时泥泞不堪。章氏六世祖霞桴公自掏两千余两白银,修路二十余里。吴家看到章家铺路做了善事,也开始在村中铺路。“横的是吴家铺的,竖的是章家铺的。”桥边静坐的老人们说。
章吴两家修路的故事在荻港村家喻户晓,这种齐心向善之风代代相传。积善桥、乐善桥等23座行善之桥,配上古村32个堂、纵横交错的石板路,将淳朴的乡土善念通过这些历史遗存留了下来,告诫村民应见贤思齐,存善为善。
吃过午饭,小分队来到古村中心的公园里。这个占地20亩的现代园林式公园,完全是荻港村村民自行捐资修建的。第一笔捐款来自村里78位老人,你一百我三百地捐了7770元。
“传家诗礼,积善余庆。”这是民国十三年的章氏族谱中的一句话。而在荻港古村,许多家族的族谱中,“积善”被作为家风代代传承,内化为古村人的行为举止。
“茫茫芦荻洲,纵横水乱流。经营几岁月,勾画好田畴。渔网缘溪密,人烟近市稠。从来生聚后,风俗最殷优。”这首由章氏六世祖霞桴公所留的诗,如今成为荻港村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刻在村委会雪白的墙面上。在村民们悠扬的歌声中,荻港村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穿越时空而来。
村委会不远处有私塾名积川,寻访队员王彦兴与潘若阳正在辅导孩子们读书、教孩子们作画。这间私塾安放起了荻港人追求真知仁善的信念。私塾外,《积川书塾记》碑立于乾隆五十四年,由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所立。“上善若水”的古训融进私塾的教育理念之中。此刻,私塾内传出朗朗书声,让寂静的古村更添几分滋味。
几日的行程太短,来不及细细品味,时间便倏然而过。
回味中,队员已满目“苕溪渔隐”、满腔“悠悠乡愁”,在这里,他们寻觅到了梦中的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