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经济·潮生活

第二届中国茶业博览会上的热门话题

“一带一路”,茶产业大有作为

  记者 祝梅

  6月19日到22日,第二届中国茶业博览会在杭州召开。除了品类丰富的茶企业展览和名优茶拍卖活动,本届茶博会还举办了以“一带一路与茶”为主题的研讨会。

  自古以来,茶叶便是重要的经贸商品,站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风口,茶产业又该如何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与会的业内人士纷纷发表各自观点。

  茶企抱团走出去

  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4年,全球茶叶产量达502.6万吨,其中中国占到198万吨,印度118.5万吨,斯里兰卡33.8万吨,“一带一路”地区重点产茶国产量占到全球总量的80%以上。在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立民看来,“一带一路”沿线涵盖到全球44亿人口,这一区域是全球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区域,蕴涵着巨大的饮茶人口红利。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茶业将面临更多挑战与风险,但总体趋势是有利于整个产业发展的。”毛立民说,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出口到“一带一路”地区的茶叶总量为7.15万吨,同比下降9.79%;出口金额2.74亿美元,同比增加3.7%,分别占到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金额的23.7%和21.5%。

  “出口量的下降,既受到汇率影响,也有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内因,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出口茶叶的单价也有所上涨,如果要加快茶企走出去的步伐,就要对‘一带一路’沿线生产贸易现状有所把握。”他说,中国的茶类市场涵盖到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六大类,其中又以绿茶为主,而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茶类消费,红茶仍是主流。

  根据毛立民的观察,近五六年时间里,国内红茶市场正不断崛起,同时崛起的,还有品类丰富的奶茶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地域,陆路以绿茶消费为主,水路则更倾向于红茶消费,国内茶企应当建立统一的出口联盟,不断提升茶叶的质量品质,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高的价格和声誉。

  “‘一带一路’将为消除投资贸易壁垒、提升通关便利化等带来利好。”他说,茶企可以根据当地特色对茶产品进行多样化的深加工,有针对性地研发产品,向保健、化妆、功能食品等领域延伸。

  搭建服务新平台

  在19日举办的名优茶及茶文化艺术品拍卖会上,杭州九曲红梅茶业有限公司的5千克天香牌九曲红梅以7.9万元的高拍卖价成交,一款1958年的茯砖茶则拍得25万元。整个拍卖会上的13件标的物共拍得99.2万元。

  “拍卖交易是国际茶叶出口的通行模式,在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际上主要的产茶国,茶叶出口普遍采取拍卖方式已有100多年历史。”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伟勇说,出口茶叶的拍卖交易模式可以有效促进茶叶的品牌培育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目前,我国茶叶出口的交易方式仍比较单一,通过各式茶类推选活动、博览会的举办,他希望拍卖可以成为茶叶流通的创新模式。

  为此,一个综合性的现货交易平台正搭建成形。“东海商品交易中心是由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导发起,中茶拍为主发起组建的产业电商平台。”叶伟勇解释说,交易平台采用竞价拍卖、挂牌等多种交易模式,打破买卖双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平台计划于今年9月上线,结合茶叶流通的特性,浙江茶产业将分浙东龙井、浙南香茶、浙西龙顶、浙北白茶、出口珠茶等品种板块上市交易,在此基础上,茶叶类上市品种将逐步推广到六大茶类交易板块。”叶伟勇说,下一步,中茶拍将探索国内小品种、稀缺性名优茶的拍卖,并在产业集聚的主要茶产区布局设立分支机构。

  在研讨会现场,东海商品交易中心与22家茶企代表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茶叶的‘一带一路’,更像是经济带和文化共建的过程。”安徽茶叶进出口公司董事长、22家茶企代表顾公新说,目前,国内的茶叶市场“产能过剩”,瞄准“一带一路”的市场空间,将成为国内茶叶产销平衡的又一途径,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茶企也要做生产结构的调整,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平台贸易,更多优质茶企将获得新机遇。

  借文化助力商贸

  在顾公新看来,“一带一路”将让茶业大有所为,重要的是参与者如何紧跟战略。“茶叶市场必须兼顾国内国际两方市场,在巩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实施深度开发。”他说,在这其中,对目标市场的调研和细分尤为重要,而在确保茶叶品质的基础上,国际市场又面临着营销方式、外汇风险等多重考验。

  研讨会上的一个共识是,要想尽量规避这些贸易风险,一方面,企业自身必须形成联盟,以抱团发展的方式抵御风险;另一方面,就是对贸易国地缘政治、债务波动、信用品级的研究,以文化为“内线”,开展灵活的贸易活动,通过深度合作来建立互信的合作关系,从而确保资金安全。

  “实际上,我们可以将丝绸、茶叶、瓷器的贸易视为一体,古丝绸之路,也是丝茶之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说,在茶文化方面,茶企也必须“知己知彼”,只有“走进去”,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在他看来,当务之急是茶企如何建立品牌知名度,并不断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周国富认为,相比名优茶,原料茶、大众拼配茶在大规模生产方面具备优势,也拥有更高的消费普适性。“就像宾馆、街头小店,名优茶的消费比例敌不过一袋立顿。”他说,名优茶价格高、成本高、文化含量也高,产量却偏少,应以内销市场为主;而在出口方面,建立高标准的规范茶园,打造大众拼配茶、对营销文化进行研究尤为迫切。

  “传统茶叶市场和新兴茶叶市场的特点和区别,需要深度挖掘。”周国富说,在中东、非洲地区,大众在喝茶的时候喜欢加糖,加香料;欧美地区的花茶消费,可以配出上百种不同的口味;日本、英国,茶道、下午茶等文化形态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佐以文化内涵丰富的茶类器具,“文化牌”的开拓,将有助于中国茶市场份额的扩展。“抓住年轻人的口味,研究消费的节奏和趋势,就是抓住了未来的国际市场。”他说。

  (本报杭州6月22日讯)


浙江日报 经济·潮生活 00011 “一带一路”,茶产业大有作为 2015-06-23 3924695 2 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