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水,我们的家
——一位浦江基层干部治水的心路历程
编者按:
浦江治水,率全省之先,作为浦江浦阳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员,张丽丽每天的工作也都是围绕着浦江的水。
从一开始全县577条大小河流中,90%沦为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到如今几乎每个浦江人都会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治水前后的嬗变,浦江的水,饱含着众多人的努力,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和思维观念。
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每一个浦江人的记忆里。用张丽丽的话说,“我的口气从直冲冲的愤懑不平,到学会用头脑思考问题、用沟通解决症结,再提升到生态思维……在治水过程、记录过程中,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状态、思维随着浦江东溪、西溪水质的好转而日益清澈。”
我们选择了几篇张丽丽的日记,从点点滴滴的记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浦江人、一位亲历治水的基层干部对治水的渴望、坚持和思索。
浦江 张丽丽
2011年9月10日
下雨天,我走到西溪南门段,只见溪流黑色波浪汹涌,夹杂着上游下来的很多垃圾,一片狼藉。一股股难闻的气味令人作呕。看见我们在溪边一边拍照、一边指点的样子,一位60多岁的老婶婶走过来问我们是不是“管水”的?见我们迟疑,她转身走了,不一会拿来一只大塑料瓶,里面盛满了黑色的液体。她说:“这些水就是我们成年累月看见的水,你们闻闻……”
本来,人人喜欢“风水”,人们抢着靠近水边;但在南门这里,所谓的“风水”简直成为了“臭风污水”。面对这瓶黑色的水,我们默然、无语。
2012年10月5日
傍晚,走在丽都花园的东溪边上,我看见一处较深的水潭里有什么东西朝上跳跃、闪了一下。仔细一看,不仅失声大叫:鱼!是鱼,好多鱼!
我这么“失态”,是因为东溪、西溪里不见鱼虾甚至螺蛳已经多年。经过整治的东溪,水底不知不觉间已经长出了碧绿的水草,鱼儿的出现,让我们对东溪的未来看见了亮光!
2013年5月5日
我看见水面上漂着很多鱼儿,死了,臭了。
很多人说,上游下来这么多污水,让鱼儿怎么受得了?!
面对这些令人痛心的场面,我在论坛上连续写了《东溪重现牛奶河》、《东溪的水又白了》、《东溪的水再白了》。接下来的结果就是我们街道城北片结合相关城区无水晶管理的规定,白天“阳光行动”,晚上“零点行动”,不到3个月的时间,100多家水晶企业全部关停、搬离。从此,我们的东溪告别了牛奶河时代。7月份,我又发了《到浦阳江游泳去》的帖子……我们的开心融进了那片清澈的水流,化为那些儿童嬉水欢娱的天真样。
治水,不是一帆风顺,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从治标开始,转入治本:2014年,我们开始进入中渠财富广场地下段、北渠地下段,找出这两段“盲肠”中影响东溪水质的16个排污口、影响西溪水质的19个排污口;从举报、应急之举开始,变成“零点行动”、“阳光行动”的规范行动。我们夜以继日地进行了100多人次的高压态势行动;从“看见”现场开始,到分析问题本质;从单一的单位工作到联合作战;从单一的河长负责制到分层设立的塘长制、巡查员、保洁员多级保障制度;从水面的保洁制度延伸到最上游的水库清水养鱼制度;我们编制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
2013年8月25日
浦江新论坛上一自称为“东溪代表”的网民发了一个《东溪,臭死了》的帖子。
一时间跟帖者众多,舆论哗然。大多数网民因为对清淤的效果不满而发牢骚。我们没有避讳这些工作上的失误,除了在网上应答解释外,在现实中以实际行动亡羊补牢,将功补过。街道领导亲自到现场查看,制定清淤方案,并让我到一线督阵。确保清淤质量。
在得知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要求清淤者及时清运淤泥,免得这些淤泥被冲到浦阳江中……我们在做,群众在看。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这个“东溪代表”给我发来感谢短信,表扬我们的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实实在在地帮群众解决了问题。
2014年9月17日
久病不出门的婆婆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她傍晚在水库的溪滩上,看见了5只雪白的长脚鹭鸶在觅食。我知道她说的是后溪水库。她说,她已经十几年没有看见这种鸟儿了。今天看见这5只鸟,心里那个高兴啊!她很惊讶,就这么短的时间,水就变得这么好了?!
我心里涌过一阵暖流。我们的汗水与泪水终于换得了这清澈的溪水。只是对我来说,对我们来说,这一天来得不是太早而是太晚了。在这场治水战役中,我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等待、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合作。我们成熟了自己,完善了自己。
2015年1月25日
2015年开年之际,我们的河道长在去年治水的大局上,又开始进行了精、专、深的“精细化”治水管理模式。一是追本溯源,从源头保证水质:针对每一条溪流的源头,进行每月一次的水库、山塘水质监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解决;二是重新排摸出沿途长达7公里的大大小小31个排污口,进行挂旗亮相,注明污水性质、排出单位、法人代表、营业时间,并进行及时交办,排出时间表。
治水工作,还仅仅是一个逗号,我们的治水工作还在路上,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