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今日温州·大爱

温情涌动,大爱温州的三原色

  温情涌动,大爱温州的三原色

  文/徐齐

  在经济领域,有个词叫“温州模式”——它的背后,是千万温州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气演绎的创富故事。而近些年,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温州人又正创造着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

  近3年温州入选“浙江骄傲”的人数连续居全省第一,19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近日,温州从全国294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跻身中国城市公益慈善百强榜第21名,荣获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

  我们试图解开温州的“爱心模式”,红、绿、蓝三色从斑斓的画卷中跳脱而出,跃然纸上。

红色——暖暖温情,亘久传承

  温州有一座“红日亭”,成为一个象征温情和坚守的地理标志。

  每天清晨,只要经过温州华盖山脚,都会见到这么一个亭子。若是冬天,亭子里一群老人为这座城市里素不相识的人准备好一碗热粥;到了夏天,一杯伏茶。日复一日,老人们起早贪黑,延续着40年寒来暑往的坚守。

  笔者数次走访红日亭,每一位坚持着付出的老人都秉持着“为善积德”的质朴价值观。一位名叫孙兰香的红日亭志愿者告诉笔者:“这么多年来,红日亭在感动社会的同时,也在被身边的热心人所感动。他们持续地送米捐油,不图回报,是大家一起把红日亭坚持到现在。”

  爱心传递,引发共振,持续发酵。除了红日亭外,温州像这样夏烧伏茶冬熬粥为民服务的还有龙湾的状元亭、仓桥宫三乐亭等500多处,其所用经费和人力均自发自筹。这些城市“慈善地标”的数量不断刷新、增长,成为温州爱心慈善的一个鲜活缩影。

  “红日亭”式的温情粗看似乎并不起眼,但它蕴藏于温州的每个角落,生生不息。每遇困难和灾难,这种力量就自觉凝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7·23”动车事故发生,一幅民众救援群像让世人对温州有了新认识——许多人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成为首批救援力量;有的人从四面八方涌进血站,为伤员献上救命的鲜血;有的人每天守在医院,看望伤员、端茶送饭、嘘寒问暖……时任国务院领导在“7·23”事故答记者问时由衷赞叹:“温州人民有大爱!”

  温州政府几无间断的对爱心温州的大力宣导,让崇德向善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自觉。一系列为“好人撑腰”的政策,对“最美温州人”给予切切实实的人文关怀,如出台《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设立“最美温州人”公益基金等。温州全市建起309家文化礼堂、2000多个道德讲坛,每月都开展“走进身边最美温州人”的宣传活动。近1700辆公交车上印着“最美温州人”的公益宣传图片,30个大型LED显示屏热播“最美温州人”公益宣传片,植入民间的爱心之根和社会主流的宣导,“好人之风”在温州愈刮愈劲。

绿色——抱团行善,生机盎然

  温州人的抱团精神在爱心行善时也大放异彩。我们姑且以绿色代表它的深意吧,因为绿色是春的颜色,万物复苏、草木皆青,温州人的爱也像天地间的绿色撒向人间,撒向万物生灵。

  “80后”的方明和和他的“绿眼睛”已在野生动物保护道路上行走了15个春秋。方明和16岁就创建了“绿眼睛野生动物保护队”,带领一群稚气的中学生,为救助野生动物奔波操劳。他们拍摄、曝光盗猎者,拯救被“活熊取胆”的黑熊,冒雨追击贩卖小麂的不法分子……方明和和他的团队先后获得中国环保最高荣誉之一——“福特环保奖”,被联合国和平大使授予“环境与人道主义”年度成就奖,“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提名奖,成为全国唯一入围该奖项的NGO……

  像“绿眼睛”这样抱团行善的公益组织在温州大地有如雨后春笋,成为民间行善的主体力量。目前,温州有志愿者团体2500多家,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夕阳红志愿者等注册人数超过30余万人。

  温州社会组织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慈善新模式:

  与政府紧密合作的“壹加壹”模式。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成立之初是由120多名出租车司机构成的一支防台应急救援志愿者团队。7年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名志愿者会员的大型公益联合会,下设社区服务、河道清洁、未成年人帮扶、社区矫正、新居民服务等46个专业项目组。

  民营企业主导的“王振滔慈善基金”模式。王振滔慈善基金开创独特的“爱心接力”模式,每个受助大学生在受助时,随之签订一份爱心承诺书,承诺自己有能力之后,至少要帮助一名清寒学子完成学业。这种慈善模式,尊重了每一位受助者的尊严,串起了一条爱心慈善链,爱心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爱心的接力世代相传。

  此外,“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明眸工程”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爱心品牌,拓宽了温州爱心慈善路径,开创异地爱心慈善的新模式。

蓝色——低调风格,踏实践行

  “兰小草”是谁?在温州慈善界这个谜底一直没有揭开, “兰小草”荣获“温州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慈善人物”的爱心奖杯至今还静静地留在温州市慈善总会。

  那是2002年11月的一天,《温州晚报》接到一个包裹,装着2万元现金和一份署名“农民的儿子兰小草”的信。信中说:“这两万元捐给那些急需帮助的孤儿寡母……我们希望用33年时间,每年捐献2万元善款,以报答国家社会的培养之恩,报答农民‘粒粒皆辛苦’的养育之情……”

  过去的13年里,每年的11月17日前后,都有一位捐款人低着头,将装有2万元现金的信封放在慈善总会的办公桌上后就立刻闪出大门。至今没有人知道这位神秘捐款人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在自制的信封上署名“农民的儿子兰小草”,以及他留下的祝福:“祝天下善良的人们,平安幸福!”

  “兰小草”一诺千金的爱心长跑在温州传为美谈。每年的11月17日,也成了温州人记忆里一个温暖的日子。

  蓝色是低调、宽广的天空之色,小草又是草根的代名。 “兰小草”这个名字似乎成了温州无数行善个体的绝佳隐喻。或许,揭开“兰小草”是谁的谜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温州有无数人和“兰小草”一样,敏于事而讷于言,他们行善不张扬,只是用行动践行着生命的光辉。

  或者,“兰小草”的别名也可以叫周跃南,这个退伍军人为替已故的战友尽孝,30来年默默地将爱和温暖送到居于深山的两位老人;“兰小草”的别名还可以叫毛陈冰,这个拥有“熊猫血”的80后温州女孩,瞒着家人和朋友,借钱赶赴贵州山区,用自己的“熊猫血”挽救了一个陌生人的生命; “兰小草”还可以叫“都老板”,这个不愿向媒体透露真实身份的餐厅老板在生意困顿时,依然不忘给员工子女治病,为此他卖掉了自己的豪车……千千万万的“兰小草”默默地讲述着温州爱心的低调与淳朴。


浙江日报 今日温州·大爱 00020 温情涌动,大爱温州的三原色 2015-03-03 浙江日报2015-03-0300008;浙江日报2015-03-0300010;浙江日报2015-03-0300013;浙江日报2015-03-0300019;浙江日报2015-03-0300021 2 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