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今日温州·大爱

爱心如春

  温州大学教授 张小燕

  “温州爱心”是天然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自然折射。翻开温州地理版图,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滋养了温州人色彩斑斓的人文个性,有大山的厚道诚实,也有大海的包容博爱。温州自古民风古朴,民心向善,河上有“廊桥”,晴天可蔽日雨天可挡雨;街上有“榕亭”;冬天有热粥夏天有凉茶。乐善好施的民间习俗和守望相助的邻里亲和从未间断,温州模式的发迹也是靠了相互帮衬的经济“结义”。有时我们会遭遇历史转轨时期的价值纠结,有吃有喝没寄托,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没有敬畏就没有底线,餐桌上出现了苏丹红出现了地沟油。而温州爱心人士坚守心灵绿洲,为我们提供了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原生态绿色精神食品,和长期积淀在人们心底的道德正能量产生了共鸣和共振,领跑人奋力前行而不孤寂,随行者因价值共通而分享着精神快感。

  “温州爱心”是自觉的,是温州物质文明的必然归宿。温州民营经济先发,民主意识必然先行。温州人热衷结社,勃兴的民间公益组织以自发、自觉、自治的公益民主,促使温州公民意识迅速发育,触及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时代脉动。温州社会组织几乎都和慈善、公益结缘,温州民间慈善是自愿而不是强制,是平民之举而不是富人的专利,是一场人人可为的群体道德实践。值得一提的是,温州社会组织创新性的市场运作,没有坐吃山空充当捐款“二传手”,发挥社会企业功能,发挥温州的商人特质,“输血”和“造血”并举,“自救”和“救他”相融,演绎了温州从“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的必然逻辑,描述了从“财富温州”到“道德温州”的文化自觉。如果说30年前的财富“井喷”是温州人追求物质富裕的初级人性回归,现如今道德“井喷”则是温州人追求精神富有的人性光辉的张扬。

  “爱心温州”是抱团的,是各方合力攀登道德高地。温州是一个物质的财富之州,也是一个情感的温馨之州,乐善好施、慈心为人是它天然的城市品格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温州民企多数走过原始积累、利润最大化,进入企业公民阶段,富而有义,富而有爱,延展成一条爱心生态链,一个爱心生态圈。草根生态圈中,有有钱的,有没钱的,有当老板的,有做环卫的,7·23动车事故的倾城大营救就是一幅温州爱心群像图。温州官方在爱心生态圈中是中枢力量,它弘扬正气的明朗立场是城市爱心的风向标。千里还债温州商人谢岩斌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市委领导立即批示全市学习谢岩斌,更好地塑造信用温商形象。“红日亭”大妈被请进市委11楼1号会议厅和中央文明办领导面对面交流,会议现场省文明办领导动情地说,中央文明办实地调研一个地区的一个案例,在浙江省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

  “温州爱心”是浪漫的,是色彩斑斓的爱心画卷。温州红色爱心符号“红日亭”,以红彤彤的中国红傲然成为温州的慈善地标,“冬暖夏凉”的红日亭在40多个春秋里,有如一支情感温度计,度量着温州这座城市的人间冷暖。温州的绿色爱心符号“绿眼睛野生动物保护队”,15年为救助人类的好朋友野生动物而善良奔走。“绿”是春天的色调,是青春的旋律,“绿眼睛”昭示着温州爱心事业的不忘初心和盎然生机。还有“左手捐钱不让右手知道”默默捐款13年的“农民的儿子兰小草”,“兰小草”获“温州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慈善人物”的奖杯至今静静留在温州慈善总会。这座没有找到主人的爱心杯,在我们心里播撒了一颗又一颗的爱心“小草”。或许这就是温州的草根爱心,这就是温州的草根慈善,一株“兰小草”神秘地掩护着温州爱心的默然和含蓄,也以“红绿蓝”三原色装点着温州爱心的任性与浪漫。


浙江日报 今日温州·大爱 00020 爱心如春 2015-03-03 浙江日报2015-03-0300011 2 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