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指艺人陈行国五十载专业制龙
奉化布龙“翻腾”海外市场
记者 应磊
市委报道组 黄成峰 吴培维
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宁波奉化,陈行国正在赶制一条黄龙。不久后,这条金光闪闪的黄龙将舞动在美国纽约的街头。
几乎所有奉化人都有这样一种自豪:800年前,布龙出现在奉化,上世纪90年代国家以奉化9节龙的格局及套路为依据,制定《全国舞龙竞赛规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陈行国拾起光阴的接力棒,用半个世纪来制作布龙。
临近年关,陈行国的制龙作坊要完成更多的订单,这让他有些着急。一早,他就来到作坊,削竹篾。这几天,他正在用竹篾把龙头给扎出来。推开作坊朱红色的大门,金灿灿一片,十几个一字排开神态威严的龙头盯着来访者。屋内摞着高高的细长竹片,几张简单的木桌,上面堆满各种切、削用的工具刀。
十多年前的一次事故,搅拌机吞下陈行国右手的四个指头,但奉化布龙的诱惑使他无法舍弃,包着绷带继续制作布龙,慢慢地适应手指间新的分工合作。如今,制作布龙的300余道工序在陈行国手里显得娴熟自如。
做一条上好的布龙,要运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饫、透等10多种工艺技巧,手法繁复浩杂,需要30多种材料,分别制成龙头、龙节、龙布面、龙肚布、龙尾、龙棒和龙筋,再进行组装。龙身上的花纹,过去要手工绘制,现在只要设计好图形,拿到工厂便可以加工成布。
龙头是一条布龙成败的关键,也是制作难度最大的部件。所有的细节都掌握在陈行国手中,按照龙脸凹进、鼻子隆起、龙嘴张开、眼睛凸出的造型要求,把竹篾烘烤弯曲,穿接扎牢,再进行外表装饰。没有精密仪器,靠着感觉和一双手,陈行国的布龙在数十年的摸索中成型,“我这里的龙,弧度都是一致的。”他保持着自信。
“龙头的大小是由龙身长短决定的,龙身长,龙头就要大。”陈行国说:“每个人做的龙都不一样,有人喜欢凶些的,有人喜欢善些的。”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生九子,颜色各不相同。农村有“黄龙盘谷仓,白龙盘米缸,青龙盘水缸,盘得瓶瓶满,缸缸满,吃勿完,用勿完”之说。
制作一条布龙,经验大于一切。至今,陈行国都不敢让已经掌握布龙制作技艺的儿子独自做一条龙。扎铁丝,力道用大了容易断,用小了又扎不牢……时间的奇妙魔术,创造了陈行国独有的手感,每一条龙都成为标有陈行国印记的艺术品。
作为舞龙好手,陈行国在布龙制作中,充分考虑到舞者的舒适度,在一次次改良中,他的布龙更加轻盈而富有韧性。这为他赢得了声誉,小小作坊订单络绎不绝,奉化布龙也飞出国门,舞动在海外。
在今天的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但对于陈行国一家来说,布龙制作已经不再是一门谋生手段,而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女儿陈晶晶学成归来,让陈行国看到奉化布龙的未来。前几年,镇海九龙湖要求陈行国制作几条与众不同的布龙,在陈晶晶的协助下,一批“草莓龙”、“辣椒龙”等以蔬菜、水果为名的布龙得以顺利制作,令客户很满意。
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布龙也在发生变化。“像时装一样,我们每年都会推出新款布龙。”如今的陈晶晶担当着布龙设计的角色,“调整某些线条和比例,让我们的布龙看上去能更加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