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守护百姓平安37年——

杭州110的前世今生

  编者按:“110”报警电话,恐怕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一直以来,“110”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守护百姓安全和社会和谐的代名词。今天起,本报推出全国“110宣传日”特别报道,讲述“110”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者 翁浩浩 通讯员 陈福 钱卫龙

  “110”,一个让老百姓脱口而出的数字,一个带有民生温度的电话号码。

  从最初仅仅接受群众报案的电话,到如今的集日常接处警、服务民生、应急调度等于一体的指挥综合体,杭州“110”走过37个年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全国“110宣传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杭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探寻杭州“110”的变迁故事。

  最初——

  专接报案 手工操作

  丁才如今年72岁,是杭州市公安局的一名退休民警。上世纪80年代末,他曾是110报警服务台筹建工作组的成员之一。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110”故事。

  最早的“110”,确切的名字叫杭州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刑侦支队的前身)110匪警电话,在1978年基本成形。

  “电话总共有7部,全是圆盘拨号的那种,摆放在刑侦大队值班室一张不大的方桌上,由于没有计算机控制,许多含有‘110’三个号码的电话也会打进来。”丁才如说,不过,真正打进来的报警电话,基本是实实在在的案子,以刑案居多。

  30多年前,杭州警方的执法车辆很少,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巡逻车。民警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处警,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

  1989年,根据治安形势需要,“110”报警电话从刑侦大队值班室,搬进了局办公室下设的总值班室,名称也改成“110报警服务台”,综合受理各种民生诉求。“110”报警服务台设置了两路电话机,并配备了值班长和副值班长。设备也更先进了,杭州市公安局专门引进小型程控交换机,报警电话差错率大大减少。

  “那时候,110接警都是纯手工操作,记录工具就是手里的笔。”丁才如说,接警后,他们用对讲机或电话来指派处警。

  发展——

  磁带录音 识别假警

  “报警电话设立后,一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丁才如说。

  至今,他还记得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件事:一次,杭州上城地区发生一起杀人案。由于侦查条件有限,警方迟迟查不到凶手。一天晚上,他在“110”报警服务台值班时,接到一个外省公安局打来的电话,询问杭州近期有没有发生凶杀案。“原来,他们抓到一名男子,交代在杭州犯了案。”丁才如说,他立刻想到那件凶案,赶紧电话联系上城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与对方再次核实后,确定那名男子就是上城地区凶案的嫌疑人。3天后,该嫌疑人就被带回杭州市公安局。

  不过,早在上世纪80年代,“110”就已遭遇报假案的情况。

  有一年国庆节前夕,一男子打进“110”,称有人要在国庆节时搞破坏,但没留下姓名、地址和电话。鉴于事情的严重性,民警们迅速行动,但始终没找到蛛丝马迹,最后确认对方是在报假警。后来,“110”报警服务台开始用磁带录音。杭州市公安局还开发了电话号码机主查询系统,能查询报警人的电话,方便快速处理警情。

  “那时候,接警记录开始用电脑登记,主要记录报警人的姓名、电话及简要案情。”丁才如说。

  完善——

  科技武装 智能处警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杭州“110”进入高速发展期,由原来仅接受群众报案的报警电话,快速发展成集日常接处警、应急指挥调度、信息流转报送、辅助领导决策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战单位。

  1996年起,根据公安部的要求,110报警服务台进驻全新的指挥中心大楼。这时候的报警服务台,模拟线路升级成了数字线路,一根光纤就可以连接30路电话。

  1999年,110报警服务台的设备再次升级:接警席位由原来的4个增加为8个,接警大厅面积由原来的100平方米扩建为上下两层、总面积650平方米。2000年6月1日,堪称当时“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110”报警服务台正式运行。指挥中心的日接警量由原来的1000余起上升到目前的3200余起,接警接通时间由原来的6到7秒钟,缩短到现在的两秒钟左右,并且能确保报警人拨打110时,不会遇到占线的情况。

  此后,智能化、程式化的电脑接处警系统建立起来,事发现场视频信号回传,三方通话技术一一成为现实,民警接处警更为快速高效。同时,通过聘请社会翻译志愿者,杭州“110”开通了11国语言的外语报警翻译服务,大大提升了杭州的国际化形象。

  据统计,去年,杭州市本级共接警336.6万起,处警144.9万起,成为守卫杭城百姓平安的重要屏障。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杭州110的前世今生 2015-01-08 3752313 2 2015年01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