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我省唯一花生育种实验室——
小寒花生食来年
本报杭州1月5日讯
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邵敏
1月6日,小寒,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来自省农科院的监测:小寒时节,我省将近50万亩花生种植地收获的果实,经过一秋的晾晒,近半成花生迎来一年最忙碌的时刻——进入各种大小不一的烘箱,接受高温烘炙,等待着走上江南新年的餐桌。小寒食花生,这大概是人类寄予农作物的别样新年情怀了。
小寒前夕,记者来到我省唯一花生育种实验室,探访这种颇具年味的食物的成长史。在省农科院作核所的实验室里,这里的花生造型多样,有斧头形、葫芦形、蜂腰形、茧形、曲棍形、串珠形;它们的种皮颜色有紫色系、粉色系、黄色系和白色系,像极了一幅年画。
据副研究员李付振介绍,花生,豆科落花生属,俗称落花生。在过去的四百年间,这种起源于南美洲由印第安人长期培育的农作物,经历了一番艰辛的环球之旅。当哥伦布带着它回到欧洲、北美洲时,花生被当做观赏果供人赏玩。对于欧洲人而言,这种植物着实神秘又陌生。在欧洲教史里,严格规定“基督教徒是不吃它的,除非未婚的男子和小孩。”甚至在其原产地之一的巴西,还长期保留着只能女性种植花生且谁种谁采收的传统习惯。
可能你会好奇:花生为何会给人类留下“疑点颇多”的印象?这是远离农耕时代的城市人所无法想象的,如果你花上一年时间观察花生的一个完整生长周期,那些问号便会源源不断涌来——
无法想象,自然界会有一种植物如人类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花生的每一真叶相对的4片小叶,每天一到日落后,小叶就会闭合,叶柄下垂。等到第二天早晨又重新开放。
无法想象,自然界会有一种植物做“向阳运动”甚过向日葵——在每个有太阳的日子,早晚时分阳光斜照时,植物上部叶片常常竖立起来,迎面面向太阳。太阳辐射角每变化一度,其体位就跟着扭转一度,始终保持正面朝阳的姿势。可一旦中午烈日当头,顶部叶片又会上举竖立,躲开直射。
无法想象,自然界会有一种植物打破孕育常规——都说花藏在果里,可花生开的小黄花却是例外,花朵开在地面的叶子上,果实却埋在土里,遥遥相望最远距离可至六寸。
诸多疑点,或许只有进化论是唯一的答案。
如果我们穿越回花生野生种的生长地玻利维亚去看看,在巴西北部至安第斯山麓,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这里多风,这里少雨,这里还生活着大量放牧的牛羊群。对于植物生长而言,这里除了坏消息,还是坏消息。
“世道艰难”,生存需要学问。直立招风,那么茎蔓就匐伏在地面上生长;雨少,那么复叶就晨起暮歇,尽量减少水分的夜间的蒸发;开完花要结果,可再多果实也招架不住牛羊群的时刻“扫荡”,那就藏进土里偷偷长。
李付振说,准确地讲,它的生长规律是这样的:花生的花序开在植物茎的叶腋处。它那黄色的小花在受精后,花开始慢慢枯萎,花生的子房柄(对于花生,这叫做果针)开始进行伸长生长,并产生向地性。从而将顶端的子房推入土中,让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茧状英果, 故名“ 落花生” 。
在这个漫长的科学认知过程中,花生则继续着最遥远的抵达。16世纪时,它抓住了明朝与南洋频繁商贸往来的机会,借由南洋跳板,完成了从南半球落户北半球的越洋之旅。
就这么小小一粒花生,延续数千年的农耕布局在百年前迎来了新一轮的洗牌:咸丰年间,在山东,小麦不种了,种花生;在湖南湖北,稻米棉花番薯不种了,种花生;在河南,高粱小麦编篓子的柳条统统不种了,种花生。花生多了,榨油作坊诞生了;油多了,出口开始启蒙农人探索何为作物的商品性。到了今天,因为它,这个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消费和贸易出口国。
这便是一粒花生的“中国故事”。
在此后的境遇里,江南人习惯了一种叫“小京生”的品种。意为原是北京地区的农家种,传达的是植物乡愁。因在所有品种中,惟小京生体态纤小,颗粒玲珑,这符合江南人的审美习惯。更重要的是,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高油亚比种质资源。
在实验室里,更多的花生正在从视觉和饮食习惯上丰富着江南人的餐桌。李付振拿出一把黑色花生,它是浙黑F18品系,放入开水中浸泡一会,水质也会慢慢变黑,这可不是人工染色,而是其表皮含有花青素在作怪,在食品中是有效的抗氧化剂。
另一头,江南食花生,鲜食炒货各占半壁江山。尤以一道水煮花生,最为江南人喜爱。有数据统计,在我省每年的花生消费量上,水煮花生的份额最高可达30%。鲜食的期待,无非是向着更甜的方向努力。李付振说,一般花生的含糖度在5%左右,这两年他选育出来的浙鲜花3号、4号品系的含糖度能达到8%,也就是说花生的甜味差不多赶上樱桃了。或许,今后的水煮花生里,人们不用加梅子添甜了。值得期待的是,这些鲜食花生、黑花生正在参加我省的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