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这一年,我省作家、艺术家深入基层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扎根沃土 心向繁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

  回望即将结束的2014年,我们的精神家园硕果累累。这一年,浙江文化热点频现、魅力绽放;这一年,浙江文化活力迸发、光彩夺目。岁末年终,让我们一起细品这一年的文化果实。

  文艺从哪里来?“如果我不去偏远海岛体验生活,难以想象我念出来的台词是个什么样。”“梅花奖”得主、越剧表演名家王滨梅如是说。

  文艺要去向哪里?“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一旦脱离百姓,一定会两脚腾空。” 省戏曲家协会主席、曲艺表演艺术家翁仁康如是说。

  文艺在眺望哪里?“把每一份责任交付江河/让母亲河再现昨日的荣光/一滴水的忠诚/一江水的分量/在源头飘落/海湾翻江……” 诗人胡坚如是答。

  听,来自江南原野上的艺术放歌。

一个人的坚守

  “帆儿守着风暴,沙儿守着潮汐,大海守着岁月,亲人我守着你。” 排练场光束渐次暗下来,海风响起……

  室内的风声伴着大海的涛声,交织成一阵急切的呼喊声:“娘姨,快快快!”吴棣梅扶着虹田村临产妇女张秀芳匆匆上船。一路上,娘姨紧紧搂着张秀芳的肩膀,生怕她因为阵痛变得不安……”

  掌声,从四面八方响起。

  这是一个人的坚守。40年来,台州市玉环县海山乡卫生院医生吴棣梅扎根海岛从医,成为海岛6900名居民的生命守护神,还几乎接生了当地所有初生婴儿,被这里的居民亲切地称作“娘姨”。

  当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决定将吴棣梅“甘于清苦,执着奉献”的经历搬上舞台,浙江越剧团毅然接受了这一充满挑战的创作任务。

  “楷模人物!缺少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戏剧冲突!怎么塑造?”

  想起当初的艰难,王滨梅仍记忆犹新。去年4月第一次去海山乡体验生活,第一次见到吴棣梅时,“就觉得她特别平实,反复说自己做的事情很普通,没有什么值得宣扬。”这样朴素的故事,让传统戏曲最擅长的程式化表演难于展现。

  王滨梅唯一的好奇是,吴棣梅明明是一位医生,为什么岛上的人都叫她“娘姨”,男女老少都这么叫——娘姨,是母亲的姐妹。通过体验、了解,与岛上群众对话,王滨梅开始明白了吴棣梅对于当地群众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不去偏远海岛体验生活,不见到吴大姐,听不到乡亲们的声声呼唤,难以想象我念出来的台词是个什么样。”王滨梅说。

  “如果说我娘给了我生命,那么娘姨就给了许多海岛人第二次生命。”王滨梅和她的同事们从百姓视角去写亲娘,去展现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吴棣梅,那就自然从容得多了。因为要打动观众,首先得打动自己。他们干脆在偏僻的海岛上,与百姓同吃同住同看病,为写好剧本积累丰富素材。

  “演得太好了,中间好几场都有让人潸然泪下的感觉,作为一名医者,更有着无尽的感触无以言说!”“她用她的行动,给女儿、给岛上的年轻一代传递了一种力量,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却在点滴之间改变了我们”……

  前不久,《我的娘姨我的娘》拿到了最高奖励——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在评论家们看来,这出戏来自生活,保留了生活的温暖和质感。而这也正是浙江越剧团团长陶铁斧倍感欣慰和鼓励的:浙江越剧团建团65年以来,始终坚持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始终坚持演人民的戏、演给人民看,做到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

一群人的故事

  一袭长衫、一把纸扇、一块尺板,再加上语言流畅,就能吸引上千观众一动不动地听他说两三个小时。

  从小到大,一年到头,寒暑无阻,唱着莲花落走遍浙江田野的角角落落。

  他是翁仁康。他从乡村来,他到乡村去,每年把两百多场演出舞台搭在稻田上,树林里,风声中。

  “我是谁?我是劳动人民培养出来的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我只有在为他们唱莲花落中获得生命。”翁仁康告诉记者。

  翁仁康自小家境贫寒,20岁那年,他组织演出队走村串乡,萧山、绍兴、上虞、慈溪,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他长得矮小,是演出队出了名的“僵弯佬”。可是,“僵弯佬”在百姓眼里却很高大——舞台上,只要他开口唱起莲花落,百姓的心里就乐开了花。

  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生活,带给翁仁康丰厚的创作素材;也正是这些难得的乡村故事,让翁仁康把莲花落唱得生动感人。

  几十个段子,十天半月他不会重复。故事编得好,下面坐得住——翁仁康记得,他的第一场莲花落个人专场,是在萧山新围公社新中大队。那天,整个会堂挤满了观众,特别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妈妈,听着她们的身边事,笑得合不拢嘴,散场后拉着翁仁康久久不肯松手。

  “生活是我唱莲花落的根本,百姓是我的衣食父母。”翁仁康从生活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再把百姓生活、百姓故事,用百姓语言,唱给老百姓听,让传统的民间莲花落在乡间扎根、开花、结果。

  文艺工作者只有沉下去,才能收获百姓的心。在“钱江浪花艺术团”总经理陆湘汉的办公室有两件宝,一件是挂在墙上的浙江省地图,地图上插满了小红旗,几乎已经把浙江省的1171个建制乡镇插遍;还有一件则是“钱江浪花艺术团”下基层文化活动记录表,每一份表格都盖有基层乡镇的公章,并有这些乡镇对艺术团演出的反馈意见。

  陆湘汉至今都记得丽水的一次演出。公路塌方一小块,演出大篷车无法前行。村民们纷纷开出自家的拖拉机,用扁担、用绳子挑起演出的灯光、音响、设备,演员服装,农民激动了,演员们更激动了——“这是一场用肩膀抬来的演出”,像这一类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多。

  9年来,“钱江浪花”走遍了浙江11个地市的90个县市区,1000多个乡镇和街道,演出超过2000场。这些小红旗和公章是行走的记录和见证。

一条江的溯源

  4月初,我省文学界组队唱响“钱塘江抒怀”,以文学样式,描绘浙江好山水、弘扬浙江好风尚、讲述浙江好故事,记录当代浙江人“五水共治”的创新精神。

  18天,沿着一条江的流向,从开化县钱塘江源头出发,衢江、兰溪江、新安江、富春江、分水江、钱塘江,到海宁市入海口,总行程近3000公里。

  算下来,平均每个作家每天徒步、登山近10公里;沿线考察20多个新农村、10多个文化礼堂;与基层干部、作家、企业负责人、农民代表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恳谈会、交流会、访谈会近20场次……

  从一条江的源头走到入海口,作家们目睹了一条江壮丽的一生,也感受到从乡村到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的骄傲与教训。于是,一路走一路写,作家们捡拾遗落在钱江两岸的水珠,写下对母亲河的欣喜和期待。18天,他们共创作了文学作品370多篇(首),其中有60余篇散文和诗歌。

  作为诗人的胡坚在《把每一份责任交付江河》中写道:让母亲河再现昨日的荣光,一滴水的忠诚,一江水的分量,在源头飘落,海湾翻江。还有王益军的《寻找母亲的气息》、嵇亦工的《绿色——永远属于我们人类自己》、张德强的《临摹水的脚步》……

  “作家肩上和心坎上的责任感,就是用一个一个跳跃的有生命的方块字,去呼唤钱塘江,珍惜钱塘江,感恩钱塘江,温暖钱塘江,敬畏钱塘江。”在杨新元、赵建雄、马叙、柯平、陈章寿、沈晔冰看来,这是一条流动的江,是一条充满暗喻和启示的江。

  一路思索,一路心情沉重:钱江源头,每一滴水都是最清纯、最甘甜、最充满活力的。当她流过了浙江大地,将会变成怎样的模样?这种思索,是作家的责任,更是一份担当。大禹治水,留下了不朽的精神;唐代它山堰,留下了变水患为水利的佳话;白居易、苏东坡疏浚西湖,留下了一份世界遗产……浙江的八大水系和8万条河,与我们的历史,与我们的人文情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作家们吃住在农家,采风在田野,行走在基层,“白天用脚,晚上用脑,半夜做梦还能得佳句”,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篇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的大作品。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扎根沃土 心向繁花 2014-12-26 浙江日报2014-12-2600009;浙江日报2014-12-2600015;浙江日报2014-12-2600013;3738616;浙江日报2014-12-2600017 2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