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政治纵深·视野

文章导航

省政协建言少数民族发展模式

风情园,助推畲乡新发展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14年,浙江省政协以此为指引,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倾力助推省委省政府民族工作,以推动“竹柳新桥”地区建设中国畲族风情园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

省政协建言少数民族发展模式

风情园,助推畲乡新发展

  通讯员 陆宏强 赵杨健

  省政协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过。

  2013年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7名委员就“加快少数民族乡(镇)发展”提出系列提案。去年底,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最近,省政府正式批准全省18个民族乡镇新增3600万元财政转移支付扶持资金。

  得知这一消息后,省政协常委、民宗委主任沈雪生由衷地感到高兴。他明白,这批新增的资金,对那些分布在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乡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竹柳新桥”

  听呼声

  “竹柳新桥”是地名,但又不仅仅是一个地名。

  武义县柳城、松阳县板桥和莲都区的老竹、丽新,是四个地域毗邻的畲族乡镇,合称“竹柳新桥”。面积353平方公里,畲族人口10293人,占区域总人口的17%,较景宁畲族自治区高出近6个百分点;畲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2人,是景宁的2.98倍。

  “竹柳新桥”作为我省畲族人口密度最大的集聚区,是一个山区特色鲜明、畲族风情浓郁的欠发达区域,也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和革命老区。2013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为16106元,4个畲族乡镇中,人均收入在5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人数有17324人,占区域总人口的28.6%,比全省的10.8%还高出17.8个百分点。

  这里,是千年畲族主流的最北迁徙地,中国跨区域畲族“三月三”歌会最早举办地。地理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似。而且这里风光秀美、物产丰富、畲风浓郁、古韵悠长。多年来畲族同胞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打响“竹柳新桥”的民族和地域品牌,早日摆脱贫穷的困扰,赶上全省人民奔小康的步伐。

  丽水市及莲都区政协早在10年前就开始调研,提出了建立“竹柳新桥”协作区的设想。去年,莲都区政协又组织专题调研,提出了建立绿色发展协同创新试验区的构想。金华市、武义县政协也做了相关调研和信息专报。

  地方政协有呼声,省政协有响应。省政协委员、民宗委副主任雷祥雄说,近年来,省政协委员多次提交过推动“竹柳新桥”跨区域发展的提案。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和七次常委会上,就此内容所作的大会发言,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今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作出了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在广大畲族同胞和政协委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感到,《决定》不仅给浙江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更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机遇、增添了动力。有的同志还认为,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没有少数民族人民的美好生活,也就谈不上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目标的全面实现。

  金华市政协有关负责人动情地说,加快“竹柳新桥”区域发展,体现中央精神,符合省委要求,顺应发展趋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民族地区的小康,中国梦也是各族同胞的“团结梦”和“发展梦”。

  跋山涉水

  勤调研

  群众的呼声就是第一信号,省委决策部署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

  今年,省政协把推动少数民族集聚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列入年度履职计划,任务交给了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和少数民族界别组。经过讨论研究,省政协常委、民宗委主任沈雪生建议,把课题名称改为“建设中国畲族风情园”,范围涵盖“竹柳新桥”4个畲族乡镇,同时可以辐射到邻近的乡镇,在喊得响、做得了、行得通方面下功夫,“要把‘风情园’打造成一张浙江省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金名片,探索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新路子和新模式”。这个建议得到了各方的认同。省市县政协和三级政协相关委员都积极地参与到课题调研中。

  目标一经决定,行动立即展开。从春光明媚的四月到艳阳高照的七月,委员们穿行于“竹柳新桥”,跋山涉水、进村入户。会议开到了畲村里,夜晚住到了畲民家,品畲家饭、饮畲家茶、听畲家歌,亲身感受畲族风情,体味山区百姓生活。每到一个乡镇,都分别召开村民代表、县乡干部的座谈会,认真倾听畲乡干部群众的真实心声。尽管大家对“中国畲族风情园”这个名称还有些生疏,但是一听说加快发展、改善生活,无论是县乡干部还是普通村民,都显得异常兴奋。在柳城的一次座谈会上,年轻的洋坑塘村党支部书记激动地说道:“建设风情园的设想非常好,是畲乡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如果失去就太可惜了。”

  历时4个月,行程遍及“竹柳新桥”和周边6个乡镇,一份把脉“竹柳新桥”的调研报告《探索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发展新模式——关于建设中国畲族风情园的调查与思考》终于出炉。

  人人都说“竹柳新桥”美丽,究竟美在哪里?人人都想“竹柳新桥”发展,究竟靠什么发展?“中国畲族风情园”建什么?怎么建?省政协的调研报告认为,美丽在山水,发展靠资源。“竹柳新桥”的资源在生态、在人文、在风情。用串珍珠项链的方法,将散落在“竹柳新桥”区域内的“珍珠”,用“中国畲族风情园”这根线串起来,并利用这个载体,着力建好绿色田园、古韵畲园、休闲乐园、养生颐园“四个园”,充分展示畲族特征、畲乡特点、畲家特色,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探索出我省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发展的一个新模式,创出民族乡镇一体化发展的一个品牌。

  建言发展

  留风情

  从金丽温高速公路武义出口下来,沿220省道一路向南,过桃溪后进入柳城境内,再往南,经大溪口乡、三港乡进入丽新畲族乡,向西到板桥畲族乡,向东至老竹畲族镇,一个个畲族风情小镇接连映入眼帘。

  省政协调研组每到一地,当地干部群众都会自豪地介绍这里的美景美果美食。茶叶和油茶,作为当地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是广大畲汉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板桥畲族乡种植了万余亩茶叶树和近1.3万亩油茶。柳城宣莲、处州白莲名闻遐迩,柳城的“十里荷花”、老竹的“莲都园”是当地著名自然景观。

  调研组的委员们都说,“竹柳新桥”莲香茶香瓜果香,可以做大做优具有基础与特色的白莲、茶叶、果蔬、油茶、食用菌等传统优势产业,建成畲乡“绿色田园”:通过打造十里荷园、有机茶园、千亩桃园、四季果园,创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并形成规模化的观光休闲农业。

  畲族文化,是“竹柳新桥”的“根”,“根深”才能“叶茂”。走进号称“浙江畲族第一村”的丽新上塘畈村,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盘蓝雷钟”畲族五色彩旗,旗杆之下,是古色古香的舞台和绚丽生动的墙绘;步入下湖源畲族村,身着畲族传统服装的畲家姑娘一边捧上茶水,一边深情地唱起畲族迎宾歌;已保存100多年的畲族祖图,描绘了从畲族始祖创始、繁衍、迁徙的传说。调研路上随处看到,畲歌畲舞畲民俗得到了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有效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调研组认为,风情园可以打造一个“古韵畲园”:要提升“竹柳新桥”三月三歌会层次,打造省级民族文化精品,加大畲歌畲舞、畲医畲药、畲族服饰、畲族体育、畲族古籍研发整理的力度,重视畲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

  而且,“竹柳新桥”好山好水好空气,行走在山水之间,感受山清水秀、天蓝气爽,平均78%的森林覆盖率,平均3000个/立方厘米以上的负氧离子。沉醉于绿谷畲乡的“天然氧吧”,让人忘却了雾霾,远离了尘嚣,如此宝地,不可多得。调研组建议将“竹柳新桥”区域纳入浙江省旅游发展整体规划,打造一个统一的“中国畲族风情园”旅游景区,在该区域内建设一批“风情小镇”、“风情村寨”、“风情农家乐”、“养生养老村”,发展特色养生养老产业,打造一批“避暑胜地”、“度假基地”、“创作基地”,使“竹柳新桥”成为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健康养生基地,成为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生态旅游和民族民俗旅游的“休闲乐园”和“养生颐园”。

  省政协调研组还认为,中国畲族风情园,不是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更不是一县一镇的产业集聚区,而是一个涵盖全域、点面结合、联接有序、分工明确的“竹柳新桥”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畲族风情园,促进畲族集聚区跨区合作发展,还需要在充分论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市县乡四级携力,在申请报批、运作机制、建设思路、政策扶持、对口帮扶等方面形成“大合唱”,推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15 风情园,助推畲乡新发展 2014-12-22 浙江日报2014-12-2200010;浙江日报2014-12-2200007 2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