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秀山丽水 瓯江画廊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山水生态城市新标杆

  秀山丽水 瓯江画廊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山水生态城市新标杆

  文/朱凤娟

  / 写在前面 /

  当下我们谈论城市建设,有一个很大的背景前提,那就是新型城市化。城市化率是现代化进程的刻度。农民转化为市民,现代生活方式的趋同为现代建筑的广泛适用创造可能,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促进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发展呈现一体化的趋势,现代文明为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千城一面”的效应。

  然而,新型城市化之所以成为中国梦极其幸福的一页,不仅因为现代化的“城市之利”,更因为其在本质上追求的人本精神。一个关照个人的城市,一定是一个有生命竞争力的城市,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城市。她必然有着自我的清醒认知,懂得寻找和发现自己城市的特色与品质,并让其符合城市和市民的价值取向。

  这样的观点和丽水市委、市政府打造美丽幸福新丽水的思路不谋而合。一个地方政府的观念和理念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走向。丽水已经在国际化和标准化的迷雾中,突出重围,开始研究如何尊重地脉、延续文脉、凸显城市特色的重要课题,在“一体化”的浪潮下,追求“和而不同”、“多元并存”,这不得不说是一方水土的庆幸。

  中国的城市建设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自身的特色,避免建设性破坏,需要本土文化的自我坚守,需要重拾那些在当今世界仍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乡土文化,积极寻求“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和东方文明的智慧。而丽水提出打造“山水城市新标杆”,进一步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行深化,在新兴城市化过程中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有机统一,实践“青山画城、绿水兴城、文化荣城”的大胆探索,正是迎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城市化挑战的理想人居模式。

  记得刚去丽水前问当地朋友:“丽水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景点?”朋友片刻没有犹豫地回答说:“丽水分不清什么景点,丽水就活在风景里。”这方江南的秀山丽水,将自己定位为浙西南中心城市、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走读丽水,今天她正在实现重要意义的转型:城市规划,从建筑布局向城市空间规划转型;城市建设,从建造房子向建设城市转型;城市管理,从依法管理向城市生活品牌打造转型。在本次“发现城市之美”的案例调研中,丽水无疑是宝贵的一笔经验,她在“新型”与“特色”间的探索,给予了我们诸多的启示。

  丽水,她就活在风景里

  【青山绿水,明暖秀雅,营造山环水绕的城市生态格局】

  瓯江帆影,渔舟唱晚,云和梯田,畲家风情,南明湖上白鹭翩翩……金秋时节的丽水,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常到丽水走一走,至少活到九十九。”丽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0.79%,素有“浙南林海”之美誉。丽水属中国富水区,水质非常优异,97%的地表水达到国家I、II、III类标准,其中I类地表水占40%以上。在这块土地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平均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近3000个,生态环境质量全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位居全省首位,被誉为“浙江绿谷”、“华东天然氧吧”。2011年丽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31岁,连续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丽水已被命名为“长寿之乡”。

  丽水的美不仅仅是她的风景,还有掩盖在美景下的生态养生心情。如黛群山纵横交错,八百里瓯江川流不息,共同塑造了丽水这片江南秘境。秘境里,大自然以青山为底色,用秀水做线条,勾勒出纯净的自然山水,更是笔锋一转,挥洒一片烟雨、洗涤着被凡尘淹没的心灵。

  正如两院院士、中国园林学会前理事长周干峙所说:“山水城市讲的是一种思想理念,是城市的一种形态模式。”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模式其实就是处理好“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其精髓在于因地制宜、道法自然。丽水提出“青山画城、绿水兴城”正是这样一种实践。

  青山画城,就是通过中国山水画的手法对生态山体轮廓进行勾勒,理清脉络走向,在城市空间塑造过程中,让居民望得见山,体现秀山丽水的本质特征;绿水兴城,就是让居民看得见水,挖掘水系资源内涵价值,塑造“山、水、林、田、湖”与城市有机融合,实现山环水绕的城市生态格局。为了做实、做细、做透山水文章,丽水特别重视对城市重点区块、重要地段、城市出入口等规划研究和形象控制,建设自然与城市、城市与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综合体”。

  从市域层面看,山的元素中,洞宫山脉、仙霞岭山脉、括苍山脉绵亘全境,各大县城都镶嵌在青山之中,着重做好台地建设和依山而建文章,形成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城市风貌。水的元素中,境内有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福安江等水系,为六江之源头区,中心城市和各县(市)、中心镇均有水系穿越,着重做好依水而建文章,形成绿水绕城、城水相依的城市风貌。

  从市区层面看,山的利用,万象山是丽水老城的象征,南明山是南北城的过渡景观带,三岩寺是北城与联城、花街区块的天然绿廊,目前6000多亩的植物园已在谋划之中;白云山恰似一道屏风,白云山森林公园已是城市的靓丽背景。水的利用,有瓯江、好溪绕城水系,也有丽阳坑、贺家坑等穿城水系,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资源,在丽阳坑、好溪堰等水系综合治理中,两岸拟规划留足15米的宽度,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带。

  要让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如果说“秀山丽水”是上天对丽水的恩赐,那么“山水绿城”则是后人的一番功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老城区面临绿地匮乏、分布失衡、资金紧缺等制约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制约,实行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12种举措,深入实践科学、生态、节约、低碳、高效的街头绿地创新发展之路。

  例如,丽青路与宇雷路交叉口的“乡恋园”,在一片废墟上建成,所用材料均来自江滨区块拆迁的废弃物,现在已成为街头靓丽一景;灯塔街街头盆景园,原本被围墙围着,处于“深闺”之内,通过“拆墙透绿”,改造成了假山嶙峋、流水潺潺、绿树成荫的街头美景。2013年丽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市区街头绿地项目荣获住建部2013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

  同时,在山水本底呈现的同时,丽水还特别重视色彩规划,提出了城市愿景色彩主旋律“青山绿水,明暖秀雅”,引导城市的主题色彩朝着丽水城市地域性特色发展。

  处州,还会“讲故事”

  【演绎古今对话, 既古老又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

  丽水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距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处州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人杰地灵、名士荟萃,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同时,丽水又是很年轻的城市,从2000年撤地设市来算,建市也才14年,具有现代化城市的年轻和活力。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一张金名片,传承历史文脉是对历史负责、对百姓负责。”那么何为丽水的文脉,历史的文脉有何特质?“城市特色需要从城市独有的自然与文化要素中挖掘与塑造,简单地模仿和复制都将是无水之源。”这是丽水的回答。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秀山丽水孕育了璀璨的地域文化——瓯江文化。它凝聚了山水的精、气、神,熔铸了一批文化瑰宝。这里是刘基故里、是汤显祖不朽名著《牡丹亭》的诞生地;谢灵运、王羲之、米芾、白居易、陆游相继而来留下墨宝;缙云仙都摩崖题记、庆元如龙桥、松阳延庆寺、龙泉大窑青瓷古遗址、莲都通济堰、景宁时思寺都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丽水三宝“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更是扬名海内外……

  “如果说自然环境是城市特色的‘基底’,那么历史文脉则是城市特色的‘根魂’。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而城市是时间的艺术。城市特色的形成过程是历史文化的沉淀过程。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换过程中,乡愁就成为中国城市特色打造重要的历史发展背景与文化渊源。”《循应一体化 坚持特色化——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丽水实践》一文中写道。

  事实上,丽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就在坚持打造“会讲故事”的城市,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时代特点的城市。

  比如市区范围内,刘祠堂背、酱园弄和高井弄3条历史街区还保留着明清时期古城的历史风貌。丽水根据“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人文性”的标准,做好历史街区内业态的引导,制定了《丽水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科学编制街区内各级文保单位本体修缮设计方案,凸显刘祠堂背刘基文化街、酱园弄酱作坊商业街、高井弄红色文化街历史风貌及建筑特色。刘英纪念馆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又比如,市域范围内,龙泉对上垟镇青瓷老厂区进行分割改造,通过出让、资源整合等方式,深入挖掘近现代龙泉青瓷文化内涵,将旧厂区改造成一个集青瓷文化创意、旅游观光和市民休闲的青瓷文化创意园。

  “丽水作为一个山区城市,它的建筑应该很有特色。它跟浙江沿海包括金华那边的建筑都不一样,这边的乡土气息比较浓,融合了吴越的文化特点,所以比较多元,相对来讲元素比较质朴。”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在丽水调研后评价。

  2014年8月,丽水荣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借助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他们让老建筑重新焕发光彩——注重老城整体风貌和肌理的保护,关注刘祠堂背、谭宅、天妃宫等老城区内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街区和古建筑的有效保护和改造,留下城市记忆;按照“区域融合”的城市更新模式,积极探索高密度混合城区更新策略;重视处州民居的研究,注重对乡村传统建筑元素的提炼,丰富地域建筑特色;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修复利用,挖掘处州农耕文化,保护好以缙云河阳、松阳等地为代表的江南古村落群。

  一座城市有了根,百姓心里才有底。

  从应星楼行至处州府城的南明门,斜方格形块石砌筑的城墙但见斑驳。屏息凝神间,似乎依稀还可以听见足下古城穿透历史尘土的呼吸声。“走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心里感觉非常踏实,这些老房子代表了这座城市的过去,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旦破坏就永远没有了,花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家住市区刘祠堂背的“老丽水”刘永安感慨地说。历史永久镌刻在处州古城。而今天你行走丽水,还可以感受到丽水摄影、巴比松油画、畲族歌舞、华侨文化、黄帝文化、廊桥文化、木制玩具、茶文化、名人文化等独特的魅力。

  余秋雨:此行无悔,浙江丽水

  【起居院巷里、游走山水间,打造中国生态旅游第一市】

  “山也青,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400多年前,汤显祖曾经在遂昌做县令,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副美丽恬静的图景。400年后,当我们的城市被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所困扰,被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和噪音等所缠绕,而丽水“生态、天然、古朴、神秘、秀美”,以它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界关注。

  绿色崛起,科学跨越。丽水市近年来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以培育“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和“中国生态旅游第一市”为核心目标。把生态旅游业培育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这是发挥‘中国生态第一市’这一最大优势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休闲养生潮流的现实选择。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黄金机遇期,做大做强独具丽水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丽水市委主要领导介绍说。

  中国生态旅游第一市,不是随便叫的,且看她靓丽的成绩单: 丽水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国字号的金字招牌,2013年又荣膺“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2013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27.57%,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9.37%。201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同比增长25.95%,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6.57%。

  “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对丽水百姓保护这方水土最好的回报,我们要让老百姓享受到这份福祉。”

  抛开纸面上的数据,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丽水已经初步实现了从一个“有资源,没产品”的旅游资源大市,跨越成为一个旅游产品体系较为丰富、旅游服务体系较完善的旅游产业强市,实现了由浙江省旅游“冷区”跨越为浙江省旅游“热区”的转变。

  这里的景区建设如火如荼。去年7月,“欧陆风情园国际旅游度假区”第一期项目“冒险岛水世界”开园,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水上乐园项目;遂昌举行了百亿旅游项目集中开工;计划投资额121亿元的千峡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大项目已签约,首期北山小镇项目将于今年底如期开工;投资约40亿元以养生、运动等为主的缙云仙都皇帝温泉谷旅游综合体也于去年6月正式签约……

  这里的产业融合激发新态势。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行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养老养生旅游、文化创意旅游风生水起:

  与第一产业融合。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把乡村作为都市人精神栖息的旅游产品来打造,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乡村“腾笼换鸟”,变城镇为风情旅游小镇、乡村为特色旅游村,打造了一批乡间度假产品。遂昌、龙泉、松阳等地农业休闲项目、农副产品加工等助推生态旅游业发展。与第二产业融合。旅游产业发展有效带动旅游商品、纪念品热销,促进旅游制造业如龙泉青瓷、宝剑、青田石雕、畲族银饰、竹炭制品等行业发展。与第三产业融合。以创新为新引擎,加大文化旅游产品挖掘和开发力度,推出旅游演艺产品、举办文化旅游活动,鼓励“丽水三宝”特色文化旅游开发。

  的确,丽水位于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区,其生态环境、文化内涵、生活品质组合在一起是非常独特的。时下新潮的空气游、备受关注的生态游、万众期待的养生游这3个旅游元素都能在丽水得以体现。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越是原生态的,就越宝贵。丽水正在实现从山区城市到山水城市再到休闲养生城市的转型,达到“起居院巷里、游走山水间”的意境。

  在丽水旅游,更像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翻开丽水的城市版图,每个地方都有自己鲜亮的地域品牌,都传递着差异化发展的时代宣言:

  莲都区着力打造“最具幸福感旅游城市”;龙泉市着力打造山水古城、剑瓷名城、旅游新城;青田县着力打造“欧陆风情、华侨名城”;云和县着力打造“山水童话”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庆元县围绕“寻梦菇乡、养生庆元”,着力打造华东养生胜地;缙云县以“黄帝缙云、人间仙都”为品牌,着力打造寻根祭祖和旅游养生胜地;遂昌县围绕“五行遂昌,一诺千金”县域品牌,着力推动旅游全域化发展,为全省、全市提供旅游综合改革样板;松阳县围绕“千年古县、田园松阳”县域品牌,着力打造“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景宁畲族自治县着力打造“中国畲乡、小县名城”风情养生旅游目的地……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山水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它受到万物有灵的山水自然学科世界观的深刻影响。今天的人们,离开自然后又向往回归自然,丽水,正在实现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秀山丽水 瓯江画廊 2014-12-22 浙江日报2014-12-2200017;浙江日报2014-12-2200022;浙江日报2014-12-2200026;浙江日报2014-12-2200027;浙江日报2014-12-2200023;浙江日报2014-12-2200024;浙江日报2014-12-2200025;浙江日报2014-12-2200032;浙江日报2014-12-2200033;浙江日报2014-12-2200035;浙江日报2014-12-2200028;浙江日报2014-12-2200029;浙江日报2014-12-2200031 2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