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当前消费崛起是有源之水

  卓勇良

  消费固然不一定是经济增长动力,但决不是如一些大牌学者所说的那么不堪。然而更重要的是,当前的消费崛起是一种正常状况的回归。

  中国人确有喜爱储蓄传统。然而这是社会长期动荡,朝不保夕的无奈之举。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高达62.6%,但城乡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仅50.2%。大家完全可以想象,自鸦片战争以来至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动荡不宁,好不容易涨了点工资,能轻易多花吗?

  收入占GDP比重上升的美好时光,改革开放后短短数年就结束了。1984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低于GDP增长,收入占GDP的比重每况愈下。到了2011年,根据我的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跌至历史最低的41.4%。

  消费应声而下。中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终于渐跌到了历史最低点。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仅34.9%。这要比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最终消费比重最高的1981年的52.5%,低17.6个百分点。

  或许大家对消费比重如此之低缺少概念,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国际比较,即可看出问题之严重。根据日本统计局公布的全球36个主要经济体,支出法GDP数据排序分析,2012年,在这36个经济体中,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最低的是沙特阿拉伯,仅28%;居最低第2位的是中国,仅36%,亦与国内数据一致。

  这36个经济体中,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高于50%的多达28个。也就是说,在这组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多达3/4以上的经济体,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高于50%。由此可以认为,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一半以上,是一个正常的大概率事件。

  中国居民最终消费比重,在这36个经济体中,与列前10位的经济体的平均水平相比,几乎低一半左右。就是与人均GDP大大低于中国的印度相比,中国的居民最终消费比重,也要低38个百分点。正是基于这一状况,我于前几个月发表于广东一家杂志上的文章提出了“消费蜷缩”概念。

  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然而我们现在的消费比重,仅相当于绝大多数经济体的一半左右,显然大大背离了发展经济的目的。人民根本利益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我们显然没有在宏观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中,充分地显示这一点。

  消费蜷缩已对中国经济正常运行形成严重伤害。消费或许真的不是经济增长动力,但缺少消费支撑的国民经济,亦不可能有长期较强的增长动力。且不说“需求是创造之母”,最重要的是国民经济正常循环,将因消费不振而受重大阻碍。

  资本自循环就是其中重大问题。在消费蜷缩情况下,资本牟利空间大为缩小。资本在继续投向原本已饱和的消费品生产的同时,只能更多地投向资本品生产。于是重化工投资增长明显加快,产能迅猛增长;住宅亦由消费属性而被挖掘其投资属性,进而因门槛较低而诱使资本尽情进入。由此情形之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迅猛加快,进一步造成投资是中国经济主要动力假象。而所有这一切,都缺少基本的消费支撑,从而恶化宏观结构,导致要素效率严重下降,资源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社会情绪日益恶化。在这同时又出现外需急剧萎缩,于是中国经济大幅“失速”。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时点上,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开始加快,消费增长开始提速,中国经济内在的积极因素,终于开始逐渐增强。

  所以当前的消费崛起,支撑基础是劳动供求关系变化,是劳动力价格上升的市场机制使然。这就不是如一些学者说的那样,是靠政府政策刺激出来的,是靠借款促进的,是靠放弃投资推动的,甚至是靠经济学家比消费比重比出来的。更不会如某大牌经济学家说的那样,“消费完了就没有了,不可持续”。当前消费增长较快,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水平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基础上形成的,这就决不是“无源之水”,是货真价实的“有源之水”。

  (作者为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当前消费崛起是有源之水 2014-12-16 3723738 2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